1955年,为了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也为了表彰纪念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新中国决定参考苏联军衔制,首次对全军将士进行第一次授勋活动。

这一年的授勋活动不仅选出来十大元帅,十大将军,还产生了55位上将,175位中将和801名少将。

在这些将帅行列中,元帅是最高一级的军衔。而大将军衔则仅次于元帅,地位非常崇高。再考虑到中国后来在1988年二次恢复军衔制后,再也没有授予任何人大将军衔,因此,在共和国历史上,能得到大将军衔的也就只有十大将军。



由此可见,大将军衔有多么难得。

当时,在授勋之前,授勋情况都要经过严格的甄选,毛主席也参与了这项工作。一些呼声比较高的将领也没有通过审核,比如,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等人就因为当时在担任地方和政府工作,毛主席建议不评军衔,就没有得到军衔。

毛主席还一度在送上来的名单中,在徐海东,宋任穷,王震,周纯全的名字上画了个“×”,表明他认为他们不建议授大将军衔。后来,王,周,宋三位将军果然没有得到大将军衔,都变成了上将衔。



唯独徐海东依然位列十大将军之列,被授予大将军衔。很显然,他授上将一事在军中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

那么,徐海东到底有什么能力,可以在被毛主席否决大将衔的情况下位列十大将军第二呢?

1,光辉战绩

要想位列十大将军之列,必然是要对革命战争立下汗马功劳才行,而徐海东正好符合这个条件。



徐海东老家在湖北黄陂县徐家桥村(今属孝感市大悟县),这里和附近的黄安,麻城一样是老革命根据地。

徐海东出生在1900年6月,家中世世代代都是烧窑的农民,家中有9个兄弟姐妹。成长于贫寒环境下的徐海东,小时候上私塾经常受人欺负,还经常要干农活儿,长大之后也和父亲干着烧窑,卖水的活儿。

直到1925年,他的命运才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徐海东经私塾同学吝积堂的介绍,在武昌遇见了李树珍,加入了共产党。为了让徐海东有所成长,吝积堂又劝徐海东加入了武昌的直系军阀部队中学习军事,徐海东在此期间努力学习,因为表现优秀还当上了班长。

1926年4月,徐海东经党组织介绍,准备南下广州去考黄埔军校。当然,这一路都是走路去的。

结果刚走到广东韶关,就遇到国民革命军北伐。徐海东听从党组织的建议,不去广州,当场就加入了北伐部队第4军。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徐海东参加了北伐战争,表现非常出色。在汀泗桥战役中,他带一个排冲垮了敌人4个炮兵连,缴获了12门火炮。后来又参加了攻打武昌,南昌,洛阳的战役,军事才能崭露头角。

1927年,随着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4.12事变,徐海东又接受党组织建议,离开军队,返回了湖北老家。

这一年夏秋,共产党已经在湘赣粤地区发起了起义,徐海东的老家黄陂也受到了震动,当地成立了农民协会,徐海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支13人的农民自卫队,和地主民团打了第一场仗,便缴获了7条步枪。



同年11月,附近的黄安,麻城一带也发生了起义,这一股义军人数更多,革命基础也更好。徐海东当时在黄陂被地主民团围剿,形势不怎么好,于是便选择前往黄麻配合起义。

最终,在各方同志的努力下,鄂豫皖苏区就此建立红四方面军也从此地走出,徐海东此时当上了团长。

国民党当局为了消灭鄂豫皖苏区,对此发起了多次围剿。徐海东当时在12师师长陈赓麾下,他每次作战都很勇敢,总是靠前指挥。负伤时甚至还能忍受不带麻药的治疗。



尤其是在1932年商城,潢川战役中,为了配合友军从侧翼迂回,他带领1个团,顽强阻击了国民党军3天3夜,为最终红军最后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1932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徐海东又带着部队掩护主力,迟滞敌人。这段时间里,他带领的部队一度与大部队失联,但最后都化险为夷,还打出了小石门,官庄等一系列漂亮仗。徐海东也因此被升为红25军74师师长。

此后一直到1934年11月期间,徐海东和郭述伸在鄂豫皖苏区又通过一系列的游击战,运动战累计歼灭了上万敌军。而在11月红四方面军冲破包围网,转向鄂东的长征首战中,徐海东又在光山斛山寨突破敌军4个师的封锁,歼灭了4000敌军。



随后红25军在豫南,陕南的游击战中,他先后担任了副军长和军长,在敌人的层层围堵之下,将部队带到了陕北,完成了25军的长征。

1935年至1937年期间,他还参加了劳山战役,直罗镇战役,渡河东征等一系列活动,有效保卫了陕北根据地的安全。西安事变后,他还开赴关中,准备和张学良,杨虎城一同保卫西安。

等到抗战爆发,徐海东又出任115师344旅旅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并深入河北威胁日军后方。



1938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中国军队的“九路围攻”,徐海东又在太行山一带多次袭击日军铁路线,让太原,娘子关,石家庄方向的日军列车不得安宁,最终使得九路围攻计划破产。在此之后,他又在上党盆地一带接连收复了长治,潞城,黎城等地,让日军不得不放弃打通冀南-上党铁路线,威胁中条山中国军队的计划。

但艰苦的转战生涯让徐海东的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他多次出现吐血的情况,需要好好休养。因此,从1938年8月开始,徐海东便回到延安养病。后来虽然在安徽参与了新四军的一系列战斗,但终究还是病情严重,不得不撤回后方养病,以至于此后再也没有参加过战斗。

有意思的是,徐海东在建国后也经常向组织表示他长期养病,没能为革命做太多贡献,得到大将军衔太高了,他受之有愧。



但周恩来总理却告诉他应该坦然接受,并说:“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恰当”,由此打消了他的顾虑。

2,优秀的个人品质

徐海东将军不仅在军事上有很多建树,他在为人处世,治军建设中展现出来的个人品质也非常受人尊敬。

对党组织,徐海东不仅忠诚,而且还很有大局观,总是处处从大局着想,以公家利益为先。



比如,1935年秋,中央红军抵达陕北苏区时,全军只剩下了7200多人,弹药,布匹,金钱,药品都很短缺。看到中央红军日子过得不好,徐海东主动在所辖部队展开省吃俭用的活动,不仅向中央红军支援了大量布匹,药品和弹药,还掏出了5000块钱交给中央。

要知道,当时徐海东部日子也不是很宽裕,徐海东给中央红军支援了5000块之后,自己也只剩下2000块钱维持。能在这种患难时刻伸出援手,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后来,毛主席回忆此事,还夸赞徐海东的5000块钱为革命帮了大忙。



对人民群众,徐海东那也是关爱有加。比如,1936年12月,徐海东率军进入陕西邠县协助张,杨时,接连十多天路过此地,所部纪律严明,与百姓交易从不白拿,从不少钱,也没有发生任何事端,使得当地民众对红军好感倍增。

这在当时旧军队时常吃拿卡要,偷抢拐骗的氛围下显得非常可贵。

又比如,1941年,徐海东率部在安徽滁县(今滁州市)驻扎时,看到所住窝子李村百姓用水不便,便主动带领战士和村民一起修水坝蓄水,大大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用水条件。这座大坝后来被当地民众纪念为“海东大坝”。



在治军方面,徐海东也是有勇有谋,刚柔并济。

他一方面严抓军队纪律,让官兵遵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战斗中要求基层指挥官要尽可能靠前指挥,与战士同甘共苦,形成“营长要靠近连、连长要靠近排、排长要靠近班”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强调打仗要善用谋略,不能莽冲,对战士也要时刻关心。

每次打完仗,他都要优先去看伤员,让伤员和基层连队多分战利品。遇到战事不顺,他也强调“不能丢下任何一个伤员”。

由此可见,徐海东将军的个人品质也非常值得当今社会学习,凭借这些优秀品质,再加上他早年为革命战争立下的功勋,他得到大将军衔实至名归。



建国后,徐海东将军长期在国防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委员会任职,同时在医院养病。1979年1月他去世时后,邓小平主持了他的葬礼,为他平复,昭雪了十年时期的莫须有罪名,并称他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将军的家乡也保留了他的故居,修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纪念碑和亲属烈士陵园。可见,徐海东虽故,但他依然受到党和人民的铭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