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潍坊市博物馆“潍坊象”化石展开展,临朐山旺古生物、诸城恐龙化石等周边自然资源也同步展出。
自然遗址和化石等自然资源,不但是大自然的见证者,还能与人类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当前,不少地市将自然遗址、化石等自然资源转化为文化遗产,让公众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了解文化故事,“潍坊象”此番亮相,同样担负着这样的使命。
古象重现
象在我国有着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从传说中的“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到殷商甲骨文中关于“捕象、驯象、象阵”等记载,象被赋予了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等象征。
“1979年3月,我在昌潍地区艺术馆文物组,接到任务,到潍县望留公社(今属潍坊市潍城区)武家村,配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来的专家金昌柱和技工孙文书进行一项古生物化石的清理挖掘工作。”2024年12月28日,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孙敬明回忆。
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具巨型动物化石逐渐展现在挖掘人员的眼前。根据挖掘出土的门齿、臼齿等化石,金昌柱作出基本判断:这是一具极为古老且罕见的大象化石。该象化石体型巨大,仅门齿的最大长度就有3.05米,肋骨长1.27米。从象头骨的背面看,其最大横径竟有1.09米,比亚洲象的肱骨还要长0.3米。
后经考证,它生存于距今约10万年至2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代表了比南方象更为进步的猛犸象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因此,金昌柱等研究者以“潍坊象”来命名这个新种属。1983年7月,金昌柱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术期刊第21卷第3期上,发表了题为《山东潍县原齿象属一新种》的学术论文,正式向学界公布这一重要发现。
“这具大象化石属于猛犸象新种,潍坊是此类种属分布的最南端,个体高4米多,重约数吨,也是此种形体最大者。我们发掘的是一18岁左右青年个体,此类通常寿命60多岁。”孙敬明说。
见证变迁
“潍坊象”的亮相,不仅是远古巨兽的风采再现,更是对包括潍坊在内的山东丰富的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的回顾。
“潍坊象”化石的出土,揭示了距今约20万年前潍坊地区的生态环境。“‘潍坊象’是世界上最大的象,说明中更新世时期潍坊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金昌柱说,他们通过深入研究生物化石及土壤中的孢粉,进一步证实这里曾森林覆盖广泛,河流与湖泊相互交错,是一个凉爽且湿润的森林草原生态,为包括潍坊猛犸象在内的多种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年研究员王元也认为,自中更新世以来,山东地区一直是人类和动物的理想居住地,诸如在沂源地区发现的距今约30万年的沂源猿人化石,以及在跋山遗址群发现的大约10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都是最好的佐证。
在“潍坊象”化石的发现地周边,古生物学家还发掘出多种动物化石,包括适应寒冷环境的披毛犀、原始牛和多种鹿类,以及适应温暖气候的古菱齿象。“展现了潍坊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独特地位。”金昌柱认为,潍坊堪称“古生物的大城市”,将“潍坊象”作为城市名片,能够引领人们更深入探讨古代地理与气候变化的真实情况。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潍坊的自然资源文化,远不止“潍坊象”化石这一瑰宝。
在展览现场,除“潍坊象”化石之外,还展出山旺猪兽、隐翅虫、中新似雅罗鱼、亮叶桦等多种山旺古生物化石。展览还原了诸城恐龙、山旺古生物、“潍坊象”化石的挖掘现场,以及这些古生物在远古潍坊时期的复原场景,生动展现了远古生命与自然环境之间协同演化的故事。
这些化石为科学家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演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潍坊地区是世界上极少有的能够证实古生物与古环境发展关系的发现地,每一个发现都具有一定规模的化石证据作支撑。”孙敬明认为,山旺古生物以及“潍坊象”等化石遗迹,均为“协同演化”理论提供了有力佐证。在他看来,这种对历史的追溯和生态的还原,正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强调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体现。
带动文旅
潍坊地质资源丰富,其中山旺古生物化石、恐龙化石、活火山遗迹以及蓝宝石等自然遗产,不仅享誉国内外,而且科研价值极高。
如何让自然遗产发挥更大作用?潍坊充分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建设特色博物馆,并强化象化石等珍贵文物的保护、研究与修复工作。
前些年,潍坊相继打造了临朐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临朐县博物馆、诸城中国暴龙馆、诸城恐龙博物馆、昌乐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国蓝宝石博物馆等场馆,并通过规划研学线路、运用现代科技展示及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努力让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重焕活力。
在潍坊博物馆一楼陈列着“潍坊象”化石及其复原模型,二楼则别有一番洞天。二楼有一幅巨大的3D打印画,这幅画源自史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中发现的猛犸象岩画。它生动地描绘了古人绘制以及狩猎大象的场景,不仅再现古人类的生活方式,还是人类与动物以及环境之间紧密关系的真实写照。在一旁,则有关于“潍坊象时期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详细诠释。
“馆内还设置了一个穿梭机,后期可以连接北京专家进行远程教学,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体验。”策展人关键告诉记者,他们在布展时,注重研学与展览的结合,以此提升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认知水平。
潍坊注重将自然资源与文化紧密结合,举办各种展览和科普活动,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化石“活”起来。在临朐县博物馆,游客借助AR数字化互动体验,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1800万年前的山旺景象。在“潍坊象”展览中,更是巧妙运用了3D和AI技术,如二楼展示的诸城暴龙、潍坊象、柄杯鹿、远古人等立体模型均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互动区域还配备了AI系统,提供即时解答。
“我们设计过全国几十家自然博物馆,多解读自然属性。此馆则尝试融入人类元素,展现探索创造,并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关键直言,此展不局限于“潍坊象”的展示,旨在更深刻地探讨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对“潍坊象与环境变迁”“潍坊地区生物演化与生态系统关系”“潍坊地区自然演化历史探讨”以及“潍坊地区挖掘出土的化石与环境之间的思考”等问题的解答。
“通过诸城恐龙、临朐古生物及“潍坊象”生物群这种跨时空展示,我加深理解了自然与环境的演变。”潍坊市民吴晓参观完后感慨,尤其是当看到一幅将山旺盆地地层古生物化石剖面与现代化潍坊进行对比的图画时,他深切感受到了自然演化的无穷魅力。
“经过几十年的保护,‘潍坊象’如今得以展出。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我们对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研究的深入,更彰显了我们在弘扬和传承文化方面所承担的新的使命与担当。”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说。
(大众新闻记者 张蓓 都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