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下旬的一天,吴起镇的天气已经异常寒冷了,这里的人家都换上了厚实的棉衣,小镇上却突然出现了一批战士,他们大多身着单衣、脚踏草鞋,个个都是面黄肌瘦。

这支部队就是红军,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他们来到了这里,而陕北早已有同志在等候着他们。



陕北的斗争

在1933年的冬天,刘志丹带着红26军抵达南梁开辟革命根据地,很多青年也追随而来,这一情况引起了国民党的高度注意。

刘志丹所发动的革命斗争也完全贴合陕北情况,随着根据地的建设和宣传运动,使得国民党陕北基层政权彻底崩溃,广大穷苦百姓分到了土地,还出现了不少市场,大家的生活其乐融融。

可另一边,国民党的搜捕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他们在1934年春天冲进刘志丹的家,叫嚷着要把人抓走,刘志丹妻子同桂荣带着一家十几口人躲进了密林深处,连着七八天的时间一口五谷粮都吃不到。

好在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同志将刘志丹的亲人救了出来,同桂荣也来到被服厂去做工。



在边区,同桂荣是位非常受欢迎的大姐,谁的衣服破了,喊一声“刘大嫂”就好了。

国民党的巨大压力下,边区一直努力维持着稳定,他们也不知道这种日子还能持续多久;而当时在南边,国民党大部队正在追着中央红军,中央红军也在寻找出路。

1935年9月红军抵达甘南后,政治局也召开会议讨论红军最终的落脚点,会议决定的方向是:一路向北,到苏联边界打通国际联系创建新的根据地。

这是通过会议一致通过的道路,于是部队继续朝北走,终于抵达哈达铺。

弄到几份报纸后,毛主席便根据报纸内容分析周围局势,这些报纸都是国民党宣传的内容。

毛主席读着读着,突然有一条消息令他眼前一亮:胡宗南正在进攻陕北的刘志丹。



此时,同志们才知道在陕北原来还有自己的部队,简直是喜从天降,毛主席更是十分兴奋,他跟周围的同志说:“总是要找个地方歇歇脚。”

一场简短的会议后,前进的方向就发生了转变:朝着陕北红军的方向走,不去接近苏联的地方了。

叶剑英后来回忆:“这份报纸的内容极为关键,中央通过上面的信息决定去陕北找刘志丹。”

从此处到刘志丹处大概只有几百里地,大家简单休息了一下,就继续踏上征途。

抵达吴起镇后,毛主席下令将后面追击的敌人给扫清,随后就集中精力搜索有关陕北的情况信息,很快他就找到了赤岸县游击队长张明科,此人还在刘志丹家当过长工。



抵达陕北后,两支部队顺利会师迅速联合作战,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也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此次作战后,也就奠定了中国革命大本营和总指挥部在陕北的建立基础。

那次,毛主席还发表讲话作了总结:“我们从瑞金算,一共走了367天,路过11个省,经过万水千山,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长征,敌人总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并没有消灭,今后我们要和陕北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

由此,陕北不仅是长征的落脚点,后来也成为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

一直到12月13日,毛主席、周总理与刘志丹终于相见了。

这个历史瞬间让会见双方都记忆犹新,毛主席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过去李自成、张献忠都是从这里闹革命的,这里群众基础好,你们在这很不错嘛。”



那天,刘志丹的心情也极为激动,他表示一定会跟中央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央来了,一切就好办了。”

此前他看到很多红军战士都身着单衣、草鞋,便加紧让同志们想想办法,与毛主席见面的这一天,他低头一看,竟发现这位领袖脚上也穿着一双单鞋,心里不由难过。

回到家后,他马上给妻子同桂荣说:“外面天寒地冻的,今天我看到毛主席只穿着一双草鞋,今晚你要辛苦一下,赶紧给毛主席制作一双棉鞋,里子棉、帮子深、鼻梁高、底子厚,他要带着我们指挥千军万马呢。”

当天晚上,同桂荣就赶制了一双棉鞋,交到了贺子珍的手里。

毛主席看到棉鞋后也非常高兴,他念叨着:“陕北地方好,人更好。”

那些日子,毛主席一直穿着这双棉鞋,后续的那几天,同桂荣几乎是整夜整夜没合眼,她又给其他几位中央领导制作了几双。

25年后,同桂荣在北京见到了毛主席,此时的毛主席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伟大领袖,可他仍然记得当年在陕北穿的那双棉鞋,见到同桂荣探望自己,他赶忙起身握住对方的手说:“刘嫂子做的棉鞋,又绵软又厚实,我真的得谢谢你呀。”



遗憾的是,为红军长征创造了落脚点的刘志丹却并没有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长征的结束是新征程的开始

只要蒋介石还在,红军就很难得到喘息的机会。

为了抗击敌寇,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组成北路军,年仅32岁的刘志丹作为总指挥率部北上,正面抗击国民党井岳秀部86师。

只有荡平周围的威胁,红军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长期落脚地。

12月红28军成立,刘志丹担任军长,很快就发布了《东征宣言》,组建起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

刘志丹出征后果然不负众望,先后在在米脂县城、佳县杨家堰、神木县沙峁镇和李家梁等地作战,肃清了黄河西岸之敌,将神府苏区与陕北苏区连成一片。



过了黄河后,刘志丹不顾连日行军之疲劳,登上西山查看三交镇的地形,他对身后的指战员说:“越是向南,距离中央红军就越近了,一定要打好这一仗,给毛主席献礼。”

这一仗确实极为关键,三交镇的位置在于重要渡口处,往东是阎锡山的防御体系、往西是陕北苏区。

战斗开始后,前线一个团的兵力不太顺利,毕竟国民党在此地固守多年,想要冲破防御体系并不容易,刘志丹深知战场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他马上和政委宋任穷说:“你留在指挥所里掌握全面情况,我去前面看看。”

为了尽快找到 最稳妥的进攻方案,刘志丹只带了几个警卫员就来到前沿阵地,听前线战士讲述作战情况。

快到中午了,敌人的火力一直朝着刘志丹所在山头压制,由于红军战士们也冲上来没多久,这里还没有构建什么像样的隐蔽工事,可刘志丹还是走到了山顶。

他掏出望远镜查看下面的情况,国民党的所有活动都能看清。



一旁的警卫员负责警戒,眼见刘军长好一会都没下山的意思,便连忙说:“军长,咱赶紧下来吧,上面太危险了。”

这句话刘志丹并没有听进去,他说:“这个山头非常适合观察,多搜集些情报。”

随后,他拿出了一个小本子,将作战部署和战斗情况交给通讯员,让他赶紧去找宋任穷。

通讯员刚准备离去,刘志丹又补了一句:“你这么告诉宋政委,等进了三交镇,我请他喝酒。”

部队根据刘志丹的命令开始向三交镇冲锋,在山头上的刘志丹突然发现:前方有一个碉堡阻拦了部队的进路,战士们伤亡很大,就连团长都亲自带兵冲上去了。

这一幕让刘志丹心急如焚,他马上跟参谋说:“不能这样冲,要讲究战术。”

听完刘志丹的战术布置后,参谋飞奔下山去前线做通知,此时山上就剩下刘志丹和警卫员了。

远处的炮声又响起了,刘志丹站起来查看前线冲锋情况,可此时不远处的一伙国民党兵发现了他们,并将机枪调转过来。

一梭子子弹扫射而来,警卫员想要扑倒刘志丹已经来不及了。



有一发子弹从他的左胸心脏位置穿过,警卫员清楚地记得军长的衣服上多了一个洞口,上面正流着鲜血。

他们将刘志丹抱下了山,找了处平坦的位置放下,刘志丹此时还有微弱的呼吸,他努力睁大了眼睛抓住身旁人的手说:“让宋政委消灭敌人。”

接下来,他的嘴唇还动了几下,只是谁也不知道军长说的是什么了。

4月14日,刘志丹的遗体回到了陕北。

毛主席很快听闻刘志丹牺牲的消息,他悲痛得流下眼泪,说:“我在陕北只见过刘志丹一次,就知道他是个很好的共产党员。”

此后,在很多次公开场合毛主席都会提到刘志丹,特别是提起长征岁月时他会说:“要不是刘志丹帮我们安排好这个落脚点,我们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呢。”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领袖,刘志丹的家乡保安县也被更名为志丹县。

在刘志丹的安葬仪式上,数万人自发聚集,此事同样引起了毛主席的思考:“一个人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是怎么样的,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有些人高高在上,好像老百姓都拥护他,其实这并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最后的盖棺定论。”

此后,刘志丹的亲属与毛主席家一直来往密切。

贺子珍在1936年7月生下李敏时,帮助接生的就是同桂荣。

后来有其他人物抵达陕北,毛主席都会把同桂荣带上介绍,在向丁玲介绍同桂荣时说:“她在这里无人不晓,大家都叫她刘嫂子,我也就跟着叫了。”

待到毛主席进入北京后,贺子珍还不忘提醒女儿:“延安时期刘妈妈给你了很多照顾,你不能忘掉她。”

李敏也对“刘妈妈”印象深刻,时常寄照片过去。

即便工作繁忙,毛主席也经常询问刘志丹后代的学习情况,听说刘家女儿在学校表现不错时,毛主席还夸赞道:“表现不错,不愧是革命的后代。”



如今,刘志丹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前来缅怀烈士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

这么多年过去了,刘志丹一直被后人铭记,这也是陕北乃至全国群众对他的最好肯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