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是一个大事频发的年头,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乐观,他所选择的接班人华国锋也逐渐走向前台。在一次并不为许多人知晓的对话中,叶剑英曾经问了华两个问题,并在得到答复后深深感慨:还是主席眼力好,慧眼识英雄。毛主席本人的选择与信任,老一辈革命家的认可,或许都能从华国锋的风雨人生中寻找到答案。



叶帅的两个问题

1976年,唐山大地震过去一个多月时,整个首都还笼罩着未曾散去的紧张气氛。市区和市郊几乎随处可见临时搭起的防震棚,人们纷纷搬出了楼房,到棚里工作和生活。

中南海内,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仍然时好时坏,不容乐观。放眼未来的人们陷入了深思:如何才能确保全国的未来安定团结?如何保证新中国保持正确稳定的前进方向?

通过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熊向晖、自家侄子叶选基的数次奔走,当时同样身体状况不佳、主要住在西山休养的叶剑英曾经极为低调地前往华家,与华国锋进行了一场时间并不长的对话。



开宗明义,叶帅直接挑明了自己此来的原因——他知道华国锋身上的担子不轻,责任重大,但自己毕竟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并不能帮上太多忙。

面对叶帅的寒暄,华国锋说道“您是九亿人民的元帅”。而自己,对于接下来的这个责任一直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也很希望能得到叶帅的指点。只是怕影响叶帅养病,所以才一直没有打搅。

这一句“九亿人民的元帅”,令叶帅感到十分动容。他向华国锋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现在的治国方针是什么?其二,总理、董老、朱老总先后辞世,中央人事安排你怎么考虑?

短暂思考之后,华国锋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关于治国,他认为应该“举一纲抓两目”,“纲”指的是阶级斗争,而“目”则分别指向国民经济和安定团结。至于人事安排,他答复道,除非主席有指示,否则“一概不动”。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叶帅认为非常得体,也体现出了华国锋其人的定性和能力。后来,叶帅曾对熊向晖说过,毛主席对华国锋的提升看似来得突然、幅度又大,这是“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体现出了主席的“巨眼识英雄”。叶帅提到此事的评价原话就是“巨眼”,而且还不止说过一次。

那么在这次谈话中,叶帅给华国锋提供了什么建议呢?叶帅提醒他要特别注意民兵。军队要实现指挥有效、令行禁止,就必须保证不能出现多中心。

这次见面和谈话让双方都更明确了对对方的了解,两人对此都十分满意。而站在叶帅角度,此前毛主席对华国锋的信任和重用,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答案。

华国锋是怎样的一个人?



站在后世的眼光去看,1976年是个大事频频发生的年份。

进入一月不久,周总理溘然逝世的消息便传遍全国。人民为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去世而悲痛万分的同时,心中也压着巨石般沉重的未知疑问——谁来接过这副责任重大的担子?

在层层叠叠的悬念中,毛主席提名华国锋为国务院代总理,经过政治局讨论同意后,大半个月后正式公布。在当时,这一结果令许多人大为意外,因为华当时无论是国务院副总理排序还是党内排序都并不靠前,甚至在北京的高层干部中还有不少人并不认识他。

进入这一年的4月,华国锋迎来了又一次擢升:国务院总理不再是“代任”,同时成为党中央负责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连续的重大擢升、此前并不广为人知的现状,让无数人都心怀疑问:华国锋是怎样的一个人?



华国锋出生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同一年,本名苏铸。十七岁那年,他瞒着母亲从就读的交城职业学校出走,参加牺盟会抗日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为了日后便于开展工作,不牵连家人,苏铸改名为华国锋,以示担当“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之决心。

这些履历和年份,意味着他并不是资历最深的那一批“老资格”。

至于在政治舞台上受到关注,也是比较晚的事了——他给人的印象是衣着朴实、不善言辞,但做事却踏实认真,正是这些特质让他在毛主席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他原本是山西交城人,在交城、阳曲等地当过书记政委,1949年随军南下,从此就在湖南工作了二十多年。

毛主席的“父母官”

1951年7月,华国锋调到湘潭县,这里是毛主席的家乡。他在这里任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政委,这年他30岁。



1955年,因为三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文章,华国锋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之后参加会议、做报告、接见的过程中,毛主席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华国锋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1955年7月,地点为长沙。当时毛主席召见四人,其他三人是省委副书记谭余保,省委常委胡继宗、徐启文,只有他是地委书记。他负责向毛主席汇报洞庭湖区防治血吸虫的情况。

在此之前,毛主席已经从家乡亲友处听说,现任湘潭县委书记是个工作很扎实的北方人,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做事稳妥。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要见见自己家乡的“父母官”,当面考察。



这年,华国锋34岁,但参加革命已近二十年。见到主席时,华国锋讲起话来不慌不忙,有条有理。主席一连问了几个延伸问题,他都是有问必答,对答如流。汇报完毕之后,毛主席对这次汇报满意,还提出大家一同合影留念。

毛主席曾对他说过一句戏言——“你是我的父母官哪!”在当时,毛主席已经年逾六旬,而对面的人才刚刚34岁。面对这句话,原本就因为激动而紧张拘谨的华国锋,一时就更加不好意思起来。

事后,毛主席给他留下一句评语,说他是个老实人。

在多年后许多人的回忆和评价中,华国锋确实也符合主席的这一评价。即使党内出现了分歧和观点争议,他也常常强调要从团结角度出发。



由美国人罗斯·特里尔撰写、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的《毛泽东传》中,记述华是一位“和蔼可亲而诚实的人”,能够“在疾风骤雨中保持冷静的风格”。但由于他是1969年才登上国家级政治舞台,许多人对他不甚了解,毛主席曾给出了一套更为全面细致的评价——“无私、不蠢、厚重少文”。

与此同时,为了能让这个人被更广泛地了解,在华上任代总理之后,毛主席还曾经发出“要让全国人民认识华国锋同志”的指示。

华国锋是个老实人

1955年,华国锋第一次在国庆节观看了阅兵。10月4日七届六中全会开幕,这也是他第一次列席中央全会。



从1957年开始,华国锋调到省委,先任统战部长,后任副省长。到了省里之后,他负责各种相关工作,需要向毛主席汇报、接触毛主席的机会就更多了。从几年前开始,毛主席就经常回到湖南,由于对统战工作的重视,他每每回到湖南总是去看望或宴请当地熟识的民主人士。在那段时间内,这一工作都是交由华国锋来完成的。

到了1959年,由于毛主席多次与华国锋接触,知道他实干、工作细致,便提名他为湖南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38岁的年龄成为省委领导,这在全国范围内都算是年轻的。

1962年10月,胡耀邦任湖南省委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华国锋任湘潭第二书记。胡耀邦到湘潭上任时传达十中全会精神,专门强调了一句话:“华国锋是个老实人。”



如果从1945年担任山西交城县委书记算起,华国锋此后十年都是在县委书记的职位上度过的,这固然为他此后的工作夯实了坚实基础,也同样致令他不被北京高层的许多人熟悉,这其中也包括一班老帅如叶剑英在内。

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

叶帅与华国锋之间能够达成了解,从中牵线的除了叶剑英侄子叶选基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中间人”,这就是曾被毛主席评价为“一人能顶几个师”的熊向晖。

熊向晖原名熊汇荃,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不久便受命投入国民革命军胡宗南部,成为一颗不引人注目但却十分重要的“闲棋冷子”。

在担任胡宗南机要秘书期间,他曾经数次通过情报工作挽救延安,被誉为情报战线的“后三杰”之首。由于他的机警与果敢,他的真实身份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后都没有被国民党识破,毛主席赞誉他能顶几个师的作用,也正是基于这些事实。



1976年中,熊向晖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和观察,逐渐确定了自己对华国锋其人的判断。他曾与叶选基谈论过此事,而叶选基也将来自熊向晖的意见记在了心上。6月初,叶选基曾与刘诗昆一起找熊向晖交流。叶选基认为,华国锋如今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叶帅仍旧长期在家里休息“也不好”,他们商谈之后希望由熊向晖向叶帅提出建议,去见见华国锋。

因为此前的种种前因,才有了叶、华之间短短的两句问答。谈话的时间虽然并不长,然而双方对彼此的态度却都已经达成了了解。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此后再有几次交谈,也总是由叶帅让司机开车前往位于史家胡同的华国锋家,甚至常常从运煤的后门进去。



1976年10月底,叶剑英还曾经专程将熊向晖找到西山畅谈。叶帅用“大局已定”来形容当时的局面,认为已经到了从大乱到大治的时候。对于时任主席的华国锋,叶帅仍然保持着极高的评价,认为他谦虚、稳重、诚恳,有民主作风,是领袖之才。他能够受命于危难之机、非常之时,得益于毛主席的“慧眼识英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