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其中提到,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明确了电动自行车鼓励安装后视镜;



同时,对于很多人关心的“超标车”问题,也明确表示:

“消费者已经购买的不符合新标准的车辆不会被强制淘汰,可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借助以旧换新等政策加速更新换代。”

新标准,会对电动自行车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多少会被淘汰?

近些年来,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无疑成了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来,日益增长的电动车数量,说明了老百姓目前的出行还离不开它。

据最新统计,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已经突破了4亿辆,仅上海市就高达1060万辆,名列全国各市之首。



在北上广深这类大型城市,电动自行车仍在以每月数万辆的速度飙升。

同时,“电鸡围城”带来的诸多问题,又给城市交通治理惹上了不小的麻烦。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

2019—2023年期间,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增长率达5.85%;

比如,在福建莆田,2023年全市共发生涉两轮车辆交通事故971起,占交通事故总数的77.06%。

其中涉及数字蓝牌电动车交通事故473起,造成32人死亡,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33.7%。



不仅如此,由于电动车乱停乱放、逆行、闯红灯、违规变道等引发的纠纷不断,飞线、楼上充电、电动车进电梯等引发的火灾事故频发。

一边是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一边又是城市交通管理的“切肤之痛”,电动车俨然成了一个让管理者左右为难的“麻烦”。

电动车要不要严管

这几年,电动车的生存空间,的确在被逐渐压缩。

首先,新国标的出台,从根源上就给电动车戴上了一个“紧箍咒”。

新规里提到,电动自行车设计时速最高不能超过25公里/小时。



这事一经披露,就引发了网友的激烈争论。

支持者认为,降低电动车的骑行速度,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骑得太快,是电动车出事故的首要原因。

特别是外卖骑手群体,更是被吐槽成了“马路杀手”,为了抢时间多跑单,路上骑得飞快几乎就是家常便饭。

外卖小哥的电动车,跑到40公里/小时很平常,很多改装过的电动车,有的甚至能跑到60公里/小时。



更危险的是,他们还要一边骑车一边操作手机,给自身和他人带来的安全隐患非常大。

从安全这一点来说,加强对电动车的管理也是应该的。

我们也看到,随着电动车新国标的落地实施,很多地方也推出了新的道路交通管理措施。

不少城市规定,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最高速度不能超过15公里/小时。



同时,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电动车集中清理整治工作。

比如,查经销商销售的产品是否合规,查居民小区、办公区电动车乱停放和违规充电问题,查不佩戴安全头盔……

如果仅仅是加强管理,老百姓倒也无话可说。

可是,不少地方借着“安全”的名义,对电动车进行大范围的限行甚至禁行,却引发了不少网友的不满。

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给电动车划出了“限行区域”。



珠海更是成了全国首个立法对电动车说“不”的城市。

只要违规骑电动车进入珠海,就会受到扣留车辆并罚款2000的处罚。

这些规定不得不让人质疑,难道珠海已经富裕到人人开得起汽车,完全不需要电动车的地步了?

路权之争,考虑安全没有错,可也不应该完全剥夺基层老百姓的需求。

电动自行车的问题该怪谁

长期以来,一说到电动自行车,好像就是“不守规矩”的代名词。

而很多地市也是以这个为借口,才对电动车进行锲而不舍的“围追堵截”。

然而,这种观点有几个天然的漏洞,很明显站不住脚。

其一,新规能不能溯及既往?

大家都知道,当前一个很大的矛盾点,在于公众和官方对于“超标电动车”的理解并不一致。



在广大的电动车主看来,自己花钱从正规销售点购买的合格车辆,新规一出怎么就变成了“超标车”?

新规管的应该是政策出台以后购买的电动车,不应该把以前的合格车辆也给“一网打尽”。

如此一刀切的做法,对于老百姓来说,似乎并不公平。

更有意思的是,笔者在媒体报道里看到了这样的消息:

“给为引导消费者淘汰更换超标车,同时给企业清理库存留出缓冲时间,全国多地为超标车设置了过渡期。”

意思难道是说,企业可以继续买,用户也能买,但过渡期以后,照样不能上路行驶?



这岂不是说,生产企业、经销商没有损失,吃亏的只有电动车用户。

其二,电动车事故频发,怪人还是怪车?

其实,电动车问题,大多是骑行人不规范行车造成的,重点在人而不在车身上。

不想着提升车主安全意识,加强对交通违法的惩治力度,却把危及老百姓安全这口锅扣在电动自行车上。

这种无视老百姓谋生的实际需要,只为达成管理方便的做法,实在是有失偏颇。

不仅如此,当前很多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对于电动车也并不算友好。

据数据显示,广州主次干道非机动车道设置率仅为32%,远低于北京95%、上海90%。



近日,就有网友吐槽,广州番禺一非机动车道过于狭窄,只有大概50米宽,刚刚够一辆电动车通过。

或许对于广州来说,车辆太多造成的交通压力很大,但设计出这样的非机动车道,真的合格吗?

此前,也有深圳网友晒出当地的一条行人和非机动车混合车道,窄到偏大一点的电动车都有点过不去。

走里面不好通行,走外面会挨罚,这让电动车主也太难了吧。



很长时间以来,电动车主都被扣上喜欢跟汽车“抢道”的帽子。

可是,就没有人注意到,留给电动车通行的路越来越少了吗?

即便是很多规划好的非机动车道,也常常被路边一排的停车位给占去了大多半,不从机动车道走,让电动车怎么办!

有多少“开门杀”就发生在这样的场景下,谁来为电动车主的安全多考虑一下呢。

电动车的路该怎么走

此前,有网友晒出了南宁的电动车专用道,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又有安全分隔,看上去非常舒服。

当然,南宁的办法,广州或许并不能完全复制,可并不意味着没有参考价值。



交通管理的目的,在于为所有老百姓出行提供更好的便利,而不是只方便了某一类群体。

城市能关注汽车通行便利是好事,也应该容得下电动车,这对于基层老百姓尤为重要。

我们更希望看到,电动车的未来,可以从制度和人的角度去约束,而非简单的上路就抓、强制淘汰、一禁了之。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留言和分享,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免责声明:文章中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本文旨在弘扬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无任何不良诱导倾向,文中图片若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本人进行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