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萍乡党建引领“绣”出基层治理新图景解码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邱玥陈记昌
夜幕降临,一场别开生面的“屋场贴心会”在上栗县上栗镇万石村开始了。镇上、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村民围坐在灯光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绕乡村建设畅所欲言。
干部与群众同照一盏灯、同坐一条凳,把话筒交给群众,让群众成为主角,在工作一线摆问题、谈想法、想对策,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正能量。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近年来,萍乡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利益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七大攻坚行动,用精细化治理“针法”,穿起基层工作“千条线”,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4年,萍乡市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全省最高,每10万人命案发案率全省最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涉及人数分别下降7.69%、5.33%。
密码一:
因地制宜优化网格管理,让百姓找得到人、办得了事,织牢织密群众“幸福网”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电动车充电难问题,我们听完大家的意见后会迅速采取解决措施。”1月8日下午,萍乡市安源区凤凰街道北桥外社区业主谈话室内,一场业主议事会正在举行。社区党委书记吴楠告诉记者,定期举办业主议事会,及时帮助社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是社区因地制宜优化网格管理的生动实践。
萍乡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警航力量进行跑图建模,将全市村、社区划分为3961个网格,成立网格党支部564个、网格党小组3397个。为让百姓找得到人、办得了事,萍乡市绘制网格区域、分布、管理图,对网格内住宅小区、商圈楼宇等进行编号,注明楼栋数、常住人口、网格员等相关信息,明确网格准入事项,配齐网格员,为群众提供定点、上门、代办、帮办四项服务。
“我们将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院,不断优化网格管理,并推动各县区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工作导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萍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丽表示。
安源区实施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幸福360”工程,将全区设置为360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1个党组织,选派300余名党建指导员“驻”网格,1626名在职党员到共建社区和居住社区服务群众,形成了“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前村里五个人做的一摊子事,现在由‘大组长’一个人来做,村里的工作再也没有出现卡壳和推诿的现象。”在湘东区湘东镇江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文群看来,湘东区全面推行“大组长”制,将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村民理事会会长、网格长、志愿服务队队长合并为大组长,由“五人五职”变为“一人五职”,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治理人员冗余、职责重叠、运转不够顺畅等问题。
在湘东区峡山口街道新街社区,外卖员肖淼点开“邻里一家亲”微信小程序,将井盖破损的照片上传后,便继续赶往下一个送餐点。“在城市中穿梭,一旦发现问题,随手一拍上传到平台,立刻会有专业人员前来处理。工作之余还能为基层治理出一份力,真的很开心。”肖淼乐呵呵地说。
萍乡市积极探索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建立了市县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和80个“贴心驿站”,组建“红蓝黄骑士”队伍,动员3900余名外卖员、快递员等参与基层治理,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到社区报到、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积极参与社区社情民情收集、市容安全巡查等志愿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由“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
密码二:
大力推动资源力量下沉,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知识竞赛、反诈小品、脱口秀……近日,萍乡市安源区检察院为居民送去的普法宣传活动,让现场的大爷大妈们在欢笑声中加强了防骗意识。
在莲花县金城社区琴亭花苑小区,污水管道堵塞修复工程三天就完工了,化解了群众的心结。“有了县住建局的共建助力,发挥出‘1+1>2’的效应。”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文慧开心地说。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长期面临事多人少资源不足的窘境。如何不断提升治理水平?萍乡市持续擦亮“群众贴心人”党建品牌,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职能部门力量下沉等方式,持续为基层治理注入动力和活力。
萍乡市推动机关单位到结对共建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报到,制定需求清单、职责清单、资源清单,通过组织建设联建、重大任务联干、志愿服务联办等方式,实现机关在职党员“一呼百应”“有呼必应”。截至目前,萍乡市共推动各级党组织和1.6万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为群众办实事6800余件。
1月9日,走进芦溪县银河镇河下村,只见连片的大棚蔬菜绵延铺展,种植大户易飞和妻子周玉成正忙着打包配送大白菜,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个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如今实现了蝶变新生。
“在市级结对共建单位的帮助下,我们村依托天然富硒富锌土地资源优势,建了千亩富硒蔬菜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银凤牌’果蔬品牌,并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销售,去年富硒富锌农产品销售额达20万元。”河下村党委书记易永辉介绍。“我们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市直机关模范党组织与30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以先进带后进促提升。”陈丽告诉记者。
“我是郭斌,大家可以加我微信,有事方便联系。”2023年,湘东区启动社区民警兼村(社区)副书记试点工作,刚担任麻山派出所教导员的郭斌主动申请挂点麻山镇三山村,成为全市第一个“穿警服的村支书”。如今,他的手机里有近6000名好友,备忘录里装满了居民的喜怒哀乐。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萍乡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党建、民政、信访、应急管理等部门,持续推动资源、力量、服务向基层下沉,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同时,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推动基层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转变,积极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密码三:
聚焦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让“民生”跟着“民声”走
1月10日9时左右,安源区青林社区的数名志愿者已经在厨房忙开了。“我们社区食堂既有公益特色,又是企业性质。目前餐标8元至10元不等,9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特困群体、重度残疾人免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兰小玉如是说。
民之安乐皆由治。萍乡市将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尺,聚焦精细化管理,把保障、服务、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内容,不断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让“民生”跟着“民声”走,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聚民心。
如今,幸福食堂、共享物业、医养结合、盘活闲置资产等民生工程在村、社区遍地开花,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同时,萍乡市持续加强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打造安源红邻里之家、龚全珍工作室等市县乡村四级志愿服务平台1000余个、站点786个,累计培育7.1万余名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关爱留守儿童等基层社会服务,做到服务百姓“零距离”。
除了在生活上为群众提供便利,萍乡市还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产业振兴方面,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合力,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上栗县长平乡马良村充分发挥工匠资源优势,创办村集体企业萍乡鲁班建设有限公司,用好用活村级小额工程“公司+工匠+摇号”政策,快速发展壮大。“我们主要承接农村小微工程,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大关,带动了3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村党支部书记黄勇说。
走进湘东区白竺乡和平农场,党员志愿者们正忙着指挥前来观光的游客有序泊车。“以前村里没产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自从成立了桐花谷强村富民公司,一切都有了变化。”村民曾江良笑着介绍,“公司带着我们搞旅游、做研学,为我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现在每个月能赚好几千块钱。”
萍乡市推广以工代赈项目,通过鼓励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组建村民理事会、劳务合作社、施工队等方式,承接公益性、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同时,推行强村富民公司模式,整合各村资源,以市场化运营、公司化管理的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去年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村达111个。
风展红旗如画。如今的昭萍大地,基层更有活力、发展更可持续、群众更加幸福,一幅精管善治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