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探访马英九祖籍的时候,有几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向大家指明了一片荒草地,他们还说:“这里过去就是马英九爷爷马立安的院墙,老人家当年不仅在这里经营铸铁锅厂,还有米厂和南货杂品店,他家是个受人尊重的乡绅家庭。”

除了马英九的爷爷外,当地人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父亲马鹤凌,他的故事更多人听过,且更为神奇。



马鹤凌的过去

在成为一个显赫人物后,马英九曾多次提到自家的历史:“我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

按照湘潭老乡的说法,马援是东汉名将,他的后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在湖南湘潭的马氏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这么算来,毛主席与马鹤凌也是老乡。

马鹤凌的家乡白石乡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丘陵之乡,这里放眼望去都是起伏的绿色,每到下雨的时候,此处的一切都显得格外青翠、沁人心脾,湘江就是从白石乡的东南部穿过。

他出生于军阀混战的1920年,百姓的生活普遍不富裕,马家算是个小例外,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家里那几个厂子还是能让一家人其乐融融,所以马鹤凌自幼的成长环境都要更幸福一些。

不过,这种幸福也只是持续到6岁。



那年马家老爷子因病去世,家中就剩下了孤儿寡母,家里的光景很快便一落千丈。

好在老马过去帮助过不少人,其中不乏一些知恩图报的,比如刘峙岳,他曾经就受过马家的恩情,在看到马家的现状后,还是愿意帮助马鹤凌在“油麻完小”完成了学业。

后来,在湖南担任官职的堂叔一直牵挂着马家,他也选择了资助马鹤凌继续学习,种种往事也让马鹤凌逐渐有了雄心壮志:成长起来,报答大家的援助之恩。

1935年马鹤凌就读于岳云中学,这所学校在当地算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学校,而且在15年前,毛主席的第一位妻子杨开慧也曾在这所学校读书,还是这个学校里第一批女学生,这样算他们俩还是相隔多年的校友。

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外,马鹤凌最为热衷的事情便是体育。



一次运动会上,马鹤凌更是取得了800米田径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他便主攻长跑,替岳云中学收获了不少奖项,也是学校里的知名人物。

几十年后的2005年,记者还专门为这件事拨通了原岳云中学校长余为骐先生的电话,当时余先生已经81岁高龄了,但提到马鹤凌的时候他还是记忆犹新,说:“在体育主任杨一南老师的培养下,他成为了一名国家级的运动健将,在全国运动会上还拿到了‘全能大满贯’,蒋介石给他写了个‘胜利第一’的句子。”

那会的马鹤凌也是全面发展,正是在读书期间,他接触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那一瞬间他仿佛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这一切,都为马鹤凌后来的事情打下了根基。

1941年的冬天,正是抗战烽火燃烧神州大地的时间段,马鹤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中央政治大学法政系,不过那会他们还是学生,主要以读书学习为主,还没有直接走向抗日前线。



在1945年快毕业的时候,马鹤凌响应了当年“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直接加入军队,从现在的视角看此时已经在抗战的末期,不过当年远征军以及各地的兵员都出现了较大的缺口,需要补充新战士。

蒋介石亲自授意组织起一支“知识军队”,不少读过书的有志青年都被编排在这支军队内,后来这支军队也远赴越南和缅甸,在抗战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马鹤凌也在其中。

他的妻子名为秦厚修,两人的感情同样是一段佳话。

秦厚修出生在书香门第,只比马鹤凌小两岁,两人都是读书人,彼此之间就有很多共同话题;早年间秦厚修从长沙一所女子中学毕业后,于1941年与马鹤凌共同考入中央政大。

很多对未来的相同探索话题让他们在1943年坠入情网,他们还在学校内的小礼堂中举办了婚礼。

当时这场婚礼非常热闹,不仅介绍人是班里的老师、同学,而且100多位来宾都是本校的师生,可夫妻俩还没在一起多久,马鹤凌就奔赴了抗日战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他写下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回首山城重泄涕,断肠人在灞陵桥。

这首诗中也能看出他的那几份侠情,其实不止是诗里,平日生活中马鹤凌也是个很有侠情的人,由于跟了蒋介石的“救国团”,军人又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很多事情对他来说则是身不由己。

在1949年去香港前,马鹤凌专门回了一趟湘潭老家,他先是探望了一些亲戚朋友,又专门去登门拜访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家中的老房子已经落满了灰尘,这更是烘托了伤感的气氛,他拿出了自己的粮租契约,叫来了那些欠马家钱的农民,对他们说:“这个契约是父亲在世的时候你们与他签订的,今天就烧掉了,你们欠我马家的钱粮一笔勾销。”

按照后来的划分,马家显然属于旧社会的地主家庭。



湖南解放后,各个地方也开始了土改运动,马鹤凌的母亲受到波及被关了起来,好在当地农民积极行动,将他的母亲给保了出来;或许马鹤凌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善举还能间接救了母亲。

心中有梦的后半生

马鹤凌在1949年去香港是暂住,并没有打算在香港逗留太久,由于他担任过蒋介石的侍卫官、后来又跟着蒋介石,所以他后来必须得去台湾省。

马英九就是马鹤凌逗留在香港期间出生的,那会正好是1950年。

此后,马鹤凌的人生并没有掀起什么太大的波澜,他曾在国民党台北市党部第2、3组担任组长,也曾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处”担任秘书,到了后来还曾担任“国民党那个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在政界待了近40年,最终于1992年退休。

从他抵达台湾省后的个人履历来看,似乎和那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比没有什么太多的突出点,但他有一个名叫马英九的儿子,这就足够了。

马鹤凌一共有4个子女,而且在教育孩子们的时候,他一直都很有规划。



在他的思想里,“父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角,旨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性”和“确立人生理想”,自从孩子们步入学堂后,马鹤凌就想方设法让他们养成好习惯,也会督促孩子们上课记笔记、晚上复习一遍、考试前再复习的习惯。

正因为孩子们养成了好习惯,所以他才与友人在讨论教育问题时说:“他们从来没上过补习班。”

有个台湾省内知名辅导班的负责人曾向马鹤凌提出:“我可以全权为你的子女们补习。”

不料马鹤凌将他们痛骂了一顿,还说:“你不要害我的小孩。”

在“确立人生理想”方面,马鹤凌则会根据时代、环境等客观因素条件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马英九从初中时期就开始探索自己的未来道路,当时马鹤凌在他的本子上写下了:此生理想、近期计划、今日功课。

后来,即便马英九已经成为了众人熟知的人物,他也一直将这张纸条放在自己的桌子上。

除了知识、兴趣等方面的教育外,马英九的身体也是父亲最为关心的,自从马鹤凌带着家人在1951年定居台湾省后,每天都会带着孩子们去长跑一千米,那时马英九总是跟在父亲的身后累得气喘吁吁。



因为父亲的特别教导,也让马英九时刻保持着这种习惯,在50多岁的时候还能跑10公里。

1991年退休后,马鹤凌的孩子们也长大了,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计划,自己这个当父亲的也就不过多干预了。

此时,他的心中只剩下了一件事:祖国统一。

在退休的第一年,马鹤凌马上就将想法付诸于实践,走访了300多位学者、专家等交换意见,并且联合了上千位志同道合之士在台北市园山大饭店召开了第一届世华和建大会。

为了祖国能够早日统一,马鹤凌不顾年事已高奔赴在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还多次进言献策。

生前的最后10个月,马鹤凌还给友人寄出了三封信。

第一封信说:我从军45年,不断建言但徒劳无功,自从退休后也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二封信说:我相信我的儿子能够帮助我完成心愿;随信寄来的,还有《开创美好的明天》与《中华一统世界和平》两册。

第三封信则是马鹤凌邀请好友参加第十届世华和建大会的请柬,还有近期发生的一些故事。



其实,马鹤凌的家中已经有两人死于心肌梗塞了,他本人也在1992年被医院下过病危通知书,医生要求他不能剧烈运动、不能爬楼梯、坐飞机或者情绪激动。

无论医生怎么说,都改变不了马鹤凌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这个人个性就是争强好胜且责任心强,为了祖国统一的事业他更是没少操心,为两岸和平统一不断奔走,从来没有管过自己的身体。

2005年10月30日,他去了朋友家做客,没想到下午3点家属就收到了医院的病危通知书。

当家属们赶到医院的时候,马鹤凌已经昏迷不醒,他一句话都没有给家人留下便离开了人世。

在身边的孩子还记得马鹤凌说过的最后一句话:要祖国早日统一。

而那些远在美国的孩子也被父亲教育过,一定要以中华文化为荣,牢记中国人的根在哪里;正所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没有看到台湾解放的那一天,不过他知道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几年后,马英九乘坐的飞机在上海机场降落,他终于回到了大陆,这次他有个重要的行程:湖南老家。

有30多个青年学子与他一起去了南京、重庆、长沙等多个重要城市,他们这些地方后都参观了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遗址,马英九也很清楚: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更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值得欣慰的是,马英九始终坚持着父亲的抱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