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一架美国政府的专机将会在不久之后径直飞往中国南京,中美金融工作组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第七次会议,就两国未来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关系展开交流讨论。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和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奈曼共同主持。双方就中美经济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与监管、国际金融治理、证券与资本市场、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以及其他双方关心的金融政策议题进行了专业、务实、坦诚和建设性的沟通。
拜登(资料图)
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可谓跌宕起伏,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两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从未间断。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的任何一项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这其中,中美金融战无疑是一场备受瞩目的“较量”,双方不仅在贸易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更是在金融领域频频出手,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
然而,特朗普的再度回归给这一局势带来了新的变数。特朗普向来以其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闻名于世,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多次打破传统政治规则。此次他尚未正式就职,便已展现出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动。他积极地与各国领导人进行沟通交流,试图重塑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格局。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几乎搁置了所接手的90多个中美沟通渠道。然而,这些现有沟通渠道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能否继续发挥作用仍未可知。
众所周知,特朗普还有 几天就要走马上任了,拜登政府基本上可以说是进入了“垃圾时间”,此时不管推出什么外交政策或者作出什么外交决定,几乎都没有稳定性可言。在这一背景下,中美金融工作组举行会议的作用和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但即便如此,拜登政府依然选择派人来华举行会议,这说明美方十分迫切地想和中方在金融领域展开交流。那么,美方为何这么着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快到美国国会通过预算案的最后期限。
美国国会(资料图)
因为眼下政府换届,国会也要休会,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美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经高达36.035万亿美元,而马斯克已经不止一次发出警告称:“美国已经踏上破产的快车道”。 美国国会若不进行新的立法行动,联邦政府将无力运转,陷入新一轮的“停摆”。于是国会已经批准了临时拨款法案,将为联邦政府顺利运行至明年3月,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没法让美国“重新伟大”,要想彻底根治,就不得不寻求中国帮助。
其实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国债规模呈“爆炸式”增长。短短16年间,美国国债从2008年的约10万亿美元迅速膨胀至如今的超36万亿美元,其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39.2%攀升至2024年的124%。在美国国债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的同时,调整债务上限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美国国会调整债务上限达36次之多。
为避免政府“停摆”,美联邦政府在“资金链”即将再次断裂前3天时,美国会领导人就公布一项短期拨款法案的文本,旨在为政府提供资金至明年3月,以避免政府“关门”。并且还附加超过1000亿美元的灾害援助以及一系列紧急政策法案。然而,特朗普对该法案提出反对,众议院共和党人随即“跟票”表示反对。虽然本轮美国联邦政府的关门危机已暂时解除,但“停摆闹剧”还远没到剧终谢幕之时。
耶伦(资料图)
目前华盛顿方面正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地筹备新一任总统上台的诸般事宜。但就在这至关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后关键时刻,来自大洋彼岸的一通电话,仿若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再度将中美关系聚焦于全球瞩目的聚光灯之下。美财长耶伦与中国高层跨越时空限制,举行视频通话,围绕中美经贸这一核心且敏感的议题,展开了一场深入且意义非凡的沟通交流,为岁末年初本就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添上了一抹极具深意、耐人寻味的浓重色彩。
总的来看,四年来,中美关系几经波折,但双方始终保持对稳定关系的清醒认识。双方明白,保持开放、畅通的沟通渠道是防止矛盾激化的关键,军事对话的恢复、以及中美经济、金融工作组等对话机制的运行都是双方关系取得的重要进展,显示出双方努力管控分歧的意愿。在近日国务院副总理与美财政部部长耶伦的视频通话中,双方回顾总结了近年来中美经济领域交往合作的经历,积极评价中美经济、金融工作组等对话机制的重要作用。
不过,随着美国国内经济变化,特朗普显然已经认识到中美合作的价值。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提到,“中国和美国可以联手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你想一想,这很重要”。特朗普此番话一出,立即被各大媒体转载,其中也包括不少我们的官媒。在美国国会正式确认特朗普当选总统后,特朗普面对媒体,就中美关系方面表示:“我认为我们可能会相处得很好。”而中方也高度重视特朗普的表态。
特朗普(资料图)
针对中美关系未来如何发展,在美国的中国安全问题专家表示,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提升,美国必须采取合作型领导,双方应寻求在分歧中合作。他呼吁中美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拓展官方和民间对话渠道,减少潜在冲突风险。
其实从人类历史上看,还从来没有哪两个大国像中美一样,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有如此深度的互动。大国之间并非注定上演一些西方学者渲染的“悲剧”,中美关系的未来也不应是对过去西方大国关系模式的重复,而应该致力于探寻正确的相处之道。中美建交以来的经验启示我们,如果两国做伙伴,求同存异,中美关系就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如果把对方当对手,恶性竞争,中美关系就会遭遇波折甚至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