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言

2024年12月以来,伊朗多次主动向中国示好,从主管战略事务的副总统扎里夫,到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心腹拉里贾尼,再到外长阿拉格齐,纷纷与中方展开密切接触。

12月19日,伊朗副总统扎里夫主动约见中国驻伊朗大使丛培武,就双边关系、地区局势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12月22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顾问拉里贾尼也与丛大使会面。12月27日至28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访华,这是佩泽希齐扬就任伊朗总统以来,伊朗外长首次对华进行正式访问。

而伴随高层会面,伊朗在外交言辞上也不遗余力向中国示好。阿拉格齐公开强调,发展和深化伊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伊朗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伊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坚定支持中方在涉疆、涉藏、人权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

此外,伊方还称赞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的关键作用,期待同中方密切高层往来,深化互利合作,加强在联合国、上合、金砖等多边框架内沟通协作,维护共同利益。

有分析指出,伊朗在短时间内对华密集示好,源于该国深陷困境,迫切需要中国的大力支持。这既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暗藏风险,需要中方未雨绸缪,沉稳应对,严密防范潜在风险,捍卫自身核心利益。


一、伊朗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外交僵局。长期以来,美国对伊朗实施全方位封锁,从石油禁运到金融制裁,令伊朗对外贸易受阻,经济发展艰难。军事上,美国航母战斗群、军事基地在波斯湾沿岸虎视眈眈,频繁举行军事演习威慑,使伊朗被迫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国防建设,外交周旋空间被极度压缩。核问题更是横亘在伊美之间的关键矛盾点,伊朗坚称和平利用核能权利,美国却借此大做文章,联合欧洲盟友不断施压,要求伊朗放弃核计划。

近期,叙利亚局势突变,伊朗多年经营的“抵抗之弧” 分崩瓦解,其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布局、军事存在以及经济利益遭受重创。巴以冲突持续升级,以色列军事行动外溢,也使伊朗陷入两难困境,地区影响力遭到严峻挑战,外交腾挪空间愈发逼仄。

(二)内政难题。伊朗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过度依赖石油出口,在美国制裁下,石油外销渠道堵塞,外汇收入锐减。国内通胀飙升,货币贬值,民众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基本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青年就业困难重重,社会不满情绪滋生。同时,长期制裁阻碍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工业发展滞后,产业多元化推进艰难,经济复苏乏力。

前总统莱希意外离世后,伊朗政治权力交接波折,改革派总统佩泽希齐扬上台后面临保守派掣肘,内阁组建难产,各方势力围绕权力、政策走向激烈博弈。国内不同政治派系在经济改革、社会开放、对外政策等诸多议题上分歧严重,难以形成合力推动国家发展。民众对生活现状不满引发抗议活动,要求改善经济、扩大政治参与,政府维稳与改革压力交织,社会稳定面临挑战。

二、伊朗示好中国的意图分析

(一)寻求经济依托。伊朗经济受制裁影响深陷泥沼,急需外部资金与市场盘活经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完备产业体系、雄厚资金与庞大消费市场,自然成为伊朗破局关键。伊朗期望中国加大对其基础设施投资,如铁路、港口、能源设施建设,既改善国内硬件条件助力经济循环,又能带动就业,缓解失业重压。

在贸易领域,伊朗迫切希望拓展对华能源出口份额,以石油、天然气换取中国工业制成品、技术设备,优化贸易结构,弥补产业短板,借中国经济列车带动自身发展,走出经济困境,改善民生福祉。

(二)渴望外交支持。国际舞台上,伊朗孤立无援之感日甚。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长期以核问题为把柄,挥舞制裁大棒。伊核谈判陷入僵局,伊朗面临的军事风险日益升级;巴以冲突中,伊朗支持巴勒斯坦抵抗力量,但遭到美国和以色列的联合挤压,外交斡旋空间极其有限。

在此困境下,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成为伊朗倚重对象。伊朗渴望中国在联合国、多边国际组织为其发声,制衡美以霸权行径,推动伊核谈判重启,以和平手段化解当前危机,助其在地区冲突乱局中站稳脚跟,重塑外交主动。

(三)强化战略保障。近期,伊朗周边局势动荡,“抵抗之弧”瓦解,安全风险日益增大。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正在为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与稳定保障。伊朗欲深度融入,借“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与周边及沿线国家经济联系,稳固自身地缘政治地位,增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以经济纽带拉紧国家安全防护网,确保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

三、伊朗问题对中国构成的潜在风险

(一)地缘政治挑战。美国长期视中东为自家“后院”,如果中国与伊朗加深合作,会被美国视作对其在中东主导地位的冲击。美国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在中东的军事部署、挑动地区内部分化,在中国周边如南海、台海等地制造麻烦,分散中国精力,遏制中国拓展外交空间,令中国陷入多线地缘政治博弈困境,消耗外交、军事资源应对。

与此同时,伊朗所处的中东地区局势复杂,宗教、民族、领土争端交织,中国与伊朗走近,易被卷入地区冲突漩涡。以色列是美国盟友,对伊朗敌意深厚,若其误判中伊合作意图,可能会威胁中国在中东的外交设施、人员安全;伊朗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虽有缓和,但矛盾犹存,中国参与伊朗和中东事务时,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地区阵营对立,协调各方利益难度陡增。

(二)经济合作隐忧。伊朗国内局势动荡、国际制裁依旧,给中国在伊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如果美国对伊制裁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在伊项目或面临资金冻结、技术封锁、市场阻断困境,前期巨额投资将遭受损失。如能源领域,中国对伊朗油气投资规模可观,制裁下开采、运输受阻,不仅影响能源供应,企业资产也将严重受损。

此外,伊朗经济结构脆弱,石油出口受国际油价波动、地缘政治影响极大。中国能源进口对伊朗的依存度若过高,一旦伊朗石油供应因战争、制裁中断,将冲击中国能源安全格局,推高国内能源价格,波及下游产业,影响经济稳定运行。

(三)派系斗争风险。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近日访华,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进一步推进落实中伊全面合作计划。这项2021年3月签署的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多个领域。根据协议,中国计划在伊朗进行4000亿美元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在内外发展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伊朗本应积极推动该计划,但现实情况则不然。伊朗内部反对该协议的力量非常多。

改革派中的亲西方团体认为与中国加强合作会进一步损害与美西方的关系。强硬保守派则认为与中国扩大合作出卖了国家利益,违背了霍梅尼定下的“既不向西也不向东”的祖训。革命卫队也对中伊关系持谨慎态度,因为它们掌控着伊朗大量的垄断资源,中国企业过多介入伊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必然会对其利益造成影响,他们认为这是改革派用来剥夺革命卫队利益的一种手段。

在这种政坛派系对立的状态下,伊朗内外政策难以形成统一思想,缺乏长远眼光,这必然针导致未来中伊全面合作计划充满变数。

(四)安全保障压力。伊朗周边冲突频发,战火一触即发,中国在伊朗的工程项目、商务人员安全面临威胁。如果美以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中国在伊的港口、铁路、能源设施等项目容易成为攻击目标;中方人员撤离路线可能受阻,撤侨、救援行动艰难,对中国海外应急救援、领事保护能力提出严峻考验,容易引发人道主义危机。

四、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采取平衡的外交策略。中国应在秉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基础上,一方面,与伊朗维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为伊朗问题公正解决发声;另一方面,同美国、欧洲适度沟通,阐明中国立场,管控分歧,避免误判,防止中美关系因伊朗问题过度恶化。例如在伊核问题上,借鉴以往六国谈判经验,推动各方重回谈判桌,以和平协商化解僵局,既保障伊朗合理诉求,又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展示中方的大国影响力。

(二)审慎推进经济合作。深入评估伊朗局势风险,建立专业风险预警机制。对拟投资项目,从政治稳定性、安全形势、经济可行性多维度考量,优先选择民生基建、新能源等优质领域,采用多元化投资模式,联合国际伙伴分散风险;贸易合作中,拓展非石油产品贸易,优化贸易结构,要求伊方提供履约担保,防范制裁冲击,降低伊朗内部斗争风险,确保中方经济利益与产业安全。像中伊能源合作,可探索以物易物、第三方结算等灵活方式,对冲美元制裁风险,保障能源供应链稳定畅通。

(三)强化安全防范。加强对伊朗及周边情报收集分析,与伊朗建立适度的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实时监控局势动态;为中方人员、项目定制安保方案,培训专业安保力量,确保关键设施、人员安全;制定完善应急撤侨预案,提前规划撤离路线、储备物资,定期演练;与周边国家合作,构建应急救援网络,提升海外保护能力,做到危机时刻迅速响应,确保海外同胞生命财产安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