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博士毕业典礼,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那些学子穿着黑袍、头戴四方帽、笑容满面的画面?
可如果我告诉你,这场毕业盛典的主角,是香港赤柱监狱的囚犯,你是不是瞬间惊掉下巴,发出一声“哈?”
来源:HK01
没错!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事——这位囚友名叫阿俊(化名),他在上世纪90年代因犯罪入狱,从中四辍学生一路读到博士,整整走了24年。
阿俊说,他之所以选择在监狱里进修,是因为入狱前始终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走到了这一步,他想通过学习寻找答案。
然而,监狱里的学习条件非常有限。他在写博士论文时,连电子词典都没有,只能用厚厚的牛津字典逐字翻查英文单词。
来源:HK01
由于无法上网,每次需要研究资料时,都只能请求监狱外的朋友或教授寄来成堆的文献,而这些资料来回传送往往需要好几周甚至几个月。
他一度陷入崩溃,但母亲的一句话,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阿俊回忆,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在监狱的毕业典礼上与母亲拥抱时,母亲忍不住说:“你这么大个仔,我还是第一次抱你。”
这句话深深刻在他的心里。从那以后,他年复一年地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在下一次的毕业典礼上,能再次与母亲相拥。
来源:HK01
今年,阿俊终于站在毕业典礼的台上,戴上博士帽,向母亲喊出心声:“我想讲,我得咗啦!我做到啦!”这句话一出口,他泪流满面。
除了母亲,阿俊最想得到的,是父亲的认可。他在典礼上哽咽着引用了《单车》里的歌词:“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膀,谁要下车?”
随后,他对父亲问道:“今天,我这小小的成就,不知道可不可以成为你心中的骄傲呢?”
台下的父亲红了眼眶,与阿俊紧紧相拥。
来源:HK01
阿俊的博士论文探讨的是“在囚人士的学习动机和困难”,他的研究结论只有一句话:
“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阿俊自己,便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而这样的例子,绝非个例。
比如“亚雯”(化名),因年轻时误入歧途参与抢劫,被判终身监禁。刚入狱时,她曾形容自己像个“游魂”,漫无目的地消耗着每一天。
直到父母和牧师的鼓励,让她报名参加进修课程。如今,她不仅获得了会计证书,还通过了多个专业考试。她平静地说:“希望有一天能够假释出狱,好好照顾父母。”
来源:HK01
再比如阿成(化名),因贩毒入狱17年。年少无知时的选择,将他送进了高墙。但他每天坚持学习5小时,终于拿下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毕业典礼那天,他的泰国籍母亲赶来参加。
曾经一句粤语不会的她,为了鼓励儿子,硬是学会了简单的粤语,在探访时对他说:“你一定可以做到!”
阿成抱着母亲说:“这个学位,是为你而读。”
来源:HK01
类似的故事让人动容,但也让人不禁产生疑问:
“香港监狱的学习环境是不是太好了?难道这里成了豪华自习室?”
其实,香港监狱的教育资源并不算丰富——没有线下平台,学习资料也非常有限,囚犯们只能在工余时间靠自学完成学业,一切都靠毅力与坚持,学习条件远称不上优越。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监狱的基础设施却相当“齐全”——探访室、运动场、医疗室,甚至还有牙科诊所!
来源:星岛头条
因此,当2023年荔枝角收押所重建计划公布时,这场关于“监狱待遇”的讨论瞬间炸开了锅——55亿港元的重建预算,让不少人质疑:
这究竟是在修建惩教设施,还是在打造“疗愈中心”?
55亿是什么概念?
在香港核心地段,这笔钱足以买下几栋带泳池的豪宅,而收押所的配置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负压隔离室、手术室、篮球场、排球场、机器人巡逻系统……
来源:星岛头条
当有人听到“专属牙科诊所”时,直接“破防”:“我们看个牙要排两个月,囚犯却可以直接看专属牙医?”
网友们也纷纷吐槽:“难怪有人说进去后不想出来,生活也太滋润了吧!”
甚至有媒体脑补出科幻场景:“高科技机器人在囚室走廊里巡查,还时不时冒出一句‘请保持微笑’。”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官方显得无奈:“这并不是在‘宠囚’,而是为了提升安全性,避免暴力事件发生。”
但反对者依旧不买账:“一边喊财政赤字,一边花大钱建豪华监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来源:星岛头条
甚至有人调侃:“不如干脆设个咖啡吧台,推出‘铁窗下午茶’,吸引网红来打卡。”
这场关于“囚犯待遇”的讨论至今没有标准答案——教育、惩戒、改造,监狱的每一项功能都处于争议中心。
有人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教育可以帮助囚犯重新做人;也有人认为,这是资源的浪费,不如用在更需要的社会项目上。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始终是一束照亮人心的光芒。
来源:网络
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境遇,只要愿意学习、愿意改变,就有机会走出阴霾。正如那些努力改变自己的在囚人士所说:“我们曾走错路,但我们愿意用知识重塑人生。”
所以,重建的不只是高墙内的设施,更是囚犯们重回社会的信心。
最后,小编想和大家聊聊:让在囚人士接受教育是否应该大力推广?港府花巨资重建监狱,又是否是一种“过度优待”?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