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虎老师:在书画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作者/孙树恒

书画家孙世虎老师,是职业画家。溯源来说是一个孙姓,说起来是我本家,只不过他祖籍是山西人,我祖籍是山东人,虽有太行山的“一山之隔”

但他热爱书画,我热爱文学,尽管地域有别,没有隔山隔水这一说,但对文化的热爱让我们的心灵紧紧相连。

我走进他的书画工作室,也是书画装裱工作室,满室是字画和奖状,有一个奖状还是日本颁发的“赏状”,不知道赏了多少钱,没好意思问,应该是当时很高的荣誉。一张张奖状,不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他坚韧不拔创作精神的见证‌。

孙世虎老师对书画艺术的探索屡见成效,也算是天道酬勤。这个形象生动,活画出孙世虎老师坚韧不拔的创作状态。也是多才多艺的,动态的,持续的。让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沉浮。

近些年,孙世虎老师一直在书画印之间穿插耕耘,其海量作品很难归类。展现了他多才多艺、持续创新的艺术追求‌。

孙世虎老师一如既往,守着初心。并不那么滔滔不绝地讲述书画的“宏大叙事”,波澜壮阔的人生风云,而又采用散点透视和烘托方式,把叙事焦点对准青城的历史、诗歌辞赋,文物古玩,捕捉艰难岁月里,通过徐徐道来的碎片式来描摹自己的生存挣扎、命运沉浮,与书画形成某种互文关系,进而营造出曲径通幽、别出心裁的美学创作效应。

妻子郭红霞老师说,孙世虎老师对书画已经到了痴迷状态,已经超脱了世俗生活。每天除了书画,就是书画,极少的空余时间。

每天就是这样的对话,妻子郭红霞老师招呼,吃饭了,孙世虎老师说,晾着吧。妻子郭红霞老师说,该睡觉了;孙世虎老师说,你先睡吧。

不知道是抱怨还是表扬,妻子郭红霞老师感叹,而孙世虎老师这份热爱,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下一代。女儿与儿子都走上了美术之路。最有成就感的是,女儿大学毕业了,办起了培训班,准备考研究生;儿子正在大学美术学院动漫专业学习。说起书画来,郭红霞也头头是道,仿佛都中了书画的“蛊”了。即使不满意,她也只好“观自在”了。



孙世虎老师,1970 年出身在土默特左旗一个叫朝号的村庄,祖籍山西,是走西口过来的。兄弟姐妹七个,他是最小的一个。父亲虽为农民,却满腹经纶,精通易经,书法更是了得,每逢春节,便为乡亲们书写春联,那份文人情怀,这对孙世虎老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孙世虎老师心中悄然生根。自幼喜欢古典文学,书法,中国画,,从父亲教他写名字起,他便开始用树枝在地上写字。家里的报纸、废纸上他都得写满。六岁那年,父亲离世,这份早逝的父爱,让孙世虎老师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独立自主的性格。 1989年,孙世虎上了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他又开始研究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人的作品。对于自己比较喜欢的诗词,他还会记录下来。4年后,孙世虎选择了自主创业,开了焊接工厂,主要做门窗,接些小工程,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与妻子郭红霞老师 1995 年结婚,97年女儿一岁多时搬迁到呼和浩特市。他的生意也风生水起,赚了不少的钱,买了几套房子。生活似乎已是一片幸福景象。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几年的骑行,让孙世虎老师萌生了一个想法,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美景写成诗、作成画。刚开始时,孙世虎只是自己写写字、作作画,但作品总是差强人意。于是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工厂卖掉,要专业学习书画。2011 年,也许是他的天赋开了窍,也许是冥冥之中是父亲的遗愿,让他有了感悟, 被唤醒,他毅然决然地放下手中的生意,就开始自学起了书法, 2014 年参加了 书法学习班,主要学二王,没有走弯路,他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书画同步进行。妻子郭红霞老师说,孙世虎老师自开始学习书画,便一发不可收拾,2013 年到 2015 年是最难熬的时候,孙世虎老师工程不做了,妻子郭红霞老师开了一个书画装裱工作室,两个孩子都学美术,只好把房子卖了,才勉强度日。但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却从未改变‌。孙世虎老师书画也渐渐有了名气,困窘才缓过来。书画装裱工作室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次,一个中年人走进工作室,看中了一枚书签,又收藏了一幅字画,聊起来,他父亲就是一个书画家,缘来是“文人相亲”啊。



论做人、书画,孙世虎老师拜著名画家范治斌为师,范治斌为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国画院青年画院院长。我也曾有幸见过范治斌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幅字“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也是他的心声吧,对家乡情有独钟,他把大青山叫“家山”,每年都回到大青山写生,夏天就在山里住,冬天也要进山里拍照片回来画,范治斌老师的《传统绘画语言在写生中的语境转换》对书画界影响很大。七八年了,孙世虎老师每年都跟范治斌老师进大青山写生半个月,把他带入了家乡处处有美景,家乡也是大好河山的境界。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自然,如何将家乡的美景融入书画之中,从而达到了家国情怀与艺术境界的完美融合。闲暇时间,他自己也会会背上画板,骑上摩托去写生,感由心生便写诗作赋。书画与写生本来就是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的关系,互为因果、殊途同归也是必然的。

范治斌老师的艺术哲学,不仅让孙世虎老师提高了技艺,更让孙世虎老师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用心去感受艺术,用画笔去描绘生活,让书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孙老师在书法创作崇拜‌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书法家。‌康里夔夔(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是蒙古族(康里部)人,康里夔夔在书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在行草书方面表现出色。书法作品如《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等,展现了晋人笔意,单牍片纸皆为人争宝,不啻金玉。书法风格独特,融合了魏晋“二王”的笔意,同时又吸取了孙过庭、怀素等人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爽利挺秀的风格。

在绘画创作崇拜元代画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一个放牛出身,工诗善画,尤以墨梅知名。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孙世虎老师他们的作品历史脉络,没有按图索骥的历史原貌,却通过作品以及人物命运的盛衰、荣枯、起伏,折射,以形成独特的创作魅力。随着孙世虎老师的视点下沉,深耕细作,遵循书画的自身逻辑,将种种生存样态纳入叙事经纬。对此孙世虎老师认为,“书画是情感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这里的关键词,就是准确,这为孙世虎老师的创作带来了从容和自信。

孙世虎老师善于把握人物,人物承担的角色和背景,然后接着一一写出来,画出来,如叙家常,云淡风轻一般,能留白处,绝不缠绵,也不恣意。

对于经历丰富的孙世虎老师来说,书画家通常是始终如一的,而每一幅书画则是各种对立矛盾的集合体。风景和生活是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为你储藏的惊奇永无若物的明暗比照,书画中既是看点,也是风景。



我跟孙世虎老师、他妻子郭红霞老师和书法家何瑞乐老师坐在寇老西饭馆。

孙世虎老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我们谈历史,谈书画,谈篆印,谈的投机,聊的热烈,相谈甚欢。就是自己再困难,不忘扶贫济困。抗击新冠疫情时,参加“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主题书画展”, 2023年7月29日以来,受华北地区特大暴雨和上游洪水过境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为了帮助灾区渡过难关,他挥舞豪情笔墨,用艺术为灾区人民奉献自己的爱心。将书画拍卖的善款捐给灾区。是献礼“全国两会”2023年重点推荐人民艺术家。

妻子郭红霞老师温柔地笑着说,我们已经不是生气的年龄,一家人和和气气,任孙世虎老师的爱好浮想联翩,任他心灵得以自由飞翔。多么豁达的女人,是理解、包容、搡扶、纯粹的爱,让孙世虎老师的艺术之路更加宽广无垠。

在一旁的书法家何瑞乐老师对孙世虎老师的才华赞不绝口:“孙老师诗书画篆刻样样精通,真该搞个书画展,让更多人欣赏到你的艺术魅力。”比如一首《登阴山感悟》是在一个秋天孙世虎登大青山所写:点绛唇,甲午春登阴山红召;驱车阴山,极目碧空晴川树;白云飘动,风吹松林寒;冬过日暖,溪水石上潺;静坐思,人生易老,何不暂贪欢?孙世虎老师说“当时看到大青山的美景不由地即兴发挥作了这首诗。”

而范治斌老师为郭红霞题写的“留住手艺传承匠心”,如今已成为孙世虎老师工作室和郭红霞老师书画装裱工作室的文化名片,凝聚着他们无数的文化记忆和匠心精神。

感恩这份投缘的相识,孙世虎老师赠我一幅字“琴韵书声”,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我的深深的祝愿。正如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在这份相知中,我们共同感受着艺术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而“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则是对孙世虎老师艺术境界和人格魅力的最好诠释。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