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化为尘埃散落,而爱化为烟雾蔓延,将于新生的沃土上延续 …… 爱的载体消逝,但爱的主体存续。 」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海岸的帕西菲克帕利塞兹地区,一场突发火灾肆虐。干燥的气候和狂暴的强风联手,将山火推向失控的边缘,在多地留下满目疮痍。火舌吞噬了多人的生命,以及超过1万栋的建筑物。“世界唯一兔子博物馆”也在这场洛杉矶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火灾中化为废墟。
兔子博物馆(The Bunny Museum)由一对夫妻创建于1998 年。这个被评为“古怪的避风港”的奇妙城堡,陈列着上万件兔子有关的藏品,三次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兔子博物馆收录在吉尼斯记录2025新书中)
在悲剧降临前,博物馆的男主人站在馆外用水管冲洗了整晚,试图用微薄的力量守护这份他与妻子的毕生心血。然而隔壁建筑坍塌,火势蔓延,兔子博物馆作为周围最后一个坚挺的建筑,最终也未能逃脱被烧毁的命运。
幸运的是,创始人夫妻与他们的宠物兔子和猫安然无恙,但仅救出了收藏品中的第一只和第二只兔子、三张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等20件物品,其余一切皆化为灰烬。
(兔子博物馆毁灭后男主人接受采访)
“我和我的妻子花了近 40 年的时间才把它建成……所以我们会继续前行。”目前,创始人宣布会重建兔子博物馆,并开启了募捐。博物馆不仅汇聚了包罗万象的兔子文化,还封印着他们彼此深爱的悠长岁月。
这些兔子绝非静默馆中的众多藏品,而是拥有生命故事的鲜活个体。40年的收藏之路,46,072件藏品背后,是两个“大兔子”不可量化的爱。
岁月化为尘埃散落,而爱化为烟雾蔓延,将于新生的沃土上延续……
以物传情:
爱的交换与升华
兔子博物馆萌芽于创始人夫妻求爱期间,书写着他们甜蜜的相爱历史。收藏兔子的传统源于他们恋爱初期的仪式感,每一件收藏品都是他们定情物。
“我们约会时,我就开始叫他我的宝贝兔子,他很喜欢这个爱称”,年轻的Steve Lubanski在情人节送给了妻子第一只毛绒兔子,Candace Frazee又在复活节回赠给丈夫一个陶瓷兔子。
从那时起,他们几乎每天都会交换兔子礼物,婚礼也以兔子为主题举行。如今的兔子博物馆,就在这一爱的传统的延续下建立起来。
(Steve和Candace的定情信物)
真挚的心动,赋予了兔子们真实的心跳。每一个兔子,都承载着深刻的记忆、蕴藏着独特的情感。它们的生命故事与夫妻二人的爱情篇章交织相融,书写在博物馆中。
每一次新的收藏,都会是在为初次交换的场景增添回忆清晰度,附着新的情感滤镜。唤醒过去的记忆,引发当下的情动,再沉淀为新的回忆。在40年的收藏之路上,为唯一的爱,千千万万遍。
爱,是物之所生、物之所属、物之所形,物与物的交换也是爱与被爱的叠加。在爱的传递与感知间,物体变为寄托情感的礼物。
(Steve和Candace的40年爱情长跑)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物换物,凭借彼此的需求与信任获取物资,没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而现代社会,人们习惯用金钱计算、以时间衡量,在量化的世界里比较价值的高低。感情也逐渐从简单的交换,演变为复杂的交易。
阎云翔在其著作《礼物的流动》中,深入剖析了礼物“横向的关系流动——人情伦理”以及“纵向的关系流动——等级秩序”的运作机制,并提出人情伦理体系包涵三个结构性维度:理性计算、道德义务及情感联系。
物品在“赠予—接收—回报”的流转之中遵循着社会规范与文化,变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礼物”。曾经,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主导着礼物的流动。现在,理性计算则支配了其流动轨迹。
“送礼”逐渐变为了贬义词,从表达性行动转向工具性行动。人情伦理中的“情”,在集体默契中悄然改变。那些拥有了社会生命的“物”,也在这一过程中褪去了其自然属性。
(印有“兔子博物馆”的车牌)
兔子饼干罐没有盛放曲奇的实用价值,但具有盛满爱的情感份量;兔子车牌照没有驶入公路的功能价值,但具有见证爱情长跑的情感意义。Steve和Candace的故事可以用46,072只兔子诉说,但他们的感情无法用量词和数字定义。
关系和感情不能被“物化”。某些时候,物也应该“去物化”。感知物品中的心意,而非标签上的数字。为物品倾注心意,而非附加目的。
纯粹的物:
收藏的情感归依
被赋予社会生命的物品,是象征身份的社交货币。所呈现的,不是拥有,而是匮乏;被投入情感生命的藏品,是取悦自己的精神寄托。所展示的,不是价值,而是珍视。
藏品,是从实用性和功能性抽离出来的物体,承载着一段记忆,一份热爱、一种情感。它们是与主体拥有情感链接、以主体为意义指向的纯粹的“物”。
东汉许慎有云:“收者,心欲而纳于己也;藏者,私握而隐于己也”。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聚集,更是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沉淀。在主体与对象、心与物的双向奔赴中,物因人贵,人因物雅。
(旅行回忆中的收藏@星球旅人蜗牛@一天八顿饭)
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浪潮下,物欲的膨胀碾碎了物品的意义,人心的浮躁稀释了物品的感情。人的心理被物品的属性支配,人逐渐变为了物品的“物品”。
而在纯粹热爱和喜欢的净土中,物品被赋予了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情感,人与物是在平等中互相给予爱。
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中,于商品性质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提出了另一个维度——符号价值。市场上流通的兔子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但兔子博物馆里的兔子藏品,承载着特殊情感记忆,具有独特的符号价值。兔子藏品,作为无法用市面价值衡量的珍宝,跨越国界,触动了无数人心底最柔软处的哀伤。
(The bunny museum在ig上发布的顾客与兔子藏品合影)
我们购入市面上流通的物品,撕掉商品的标签,贴上独属的“心标”。凭借一段故事或一抹情感,为其重新“赋值”,带来崭新的“二次生命”。
Jellycat就是通过赋予玩偶生命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流量和销量的双收。他们为每只玩具设定独特的身份、性格甚至兴趣爱好,将其打造成具有生命力的情感伙伴。
但其“过家家”式的打包营销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质疑这种方式是否过于矫情。然而,Jellycat的成功恰恰在于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每款玩偶标签上的“Please look after me(请好好照顾我)”,是对情感连接的呼唤。
(Jellycat的打包营销及相关质疑)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kidult"(kid+adult)群体,他们在由自我重构的孩童时代中回归原型。唤醒与生俱来的好奇与想象,出于纯粹的热爱和自我满足,收藏一件件可以保留孩童特征的物品。
从收集塑料小兵、玻璃球,到收藏毛绒玩具、盲盒手办,成人后也可以升级“童年”;从收集糖纸、烟卡,到收藏包装纸袋、奶茶杯套,当大人也可以继续“捡破烂”。
在成人孩童化、生活消费可爱化、社会迪士尼化的趋势中,不仅是对童年的怀念,更是对那份可以轻易获得的快乐满足的惦念。
(小红书#人人都有收藏癖#话题相关笔记)
无论是玩具还是艺术品、文玩等藏品,收藏之路应是起于心爱。兔子博物馆的建立完全没有列入过夫妻二人的计划,Candace说“但它就这样发生了。”
真实的爱承载在纯粹的物上,用爱情力量为物品赋予生命力量。兔子博物馆的生命,在兔子藏品的生命力中诞生,成为爱与记忆的永恒见证。
情注生命:
爱与记忆的延续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写道:“生命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消极对于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
这不是要刻意为生命力注入消极,而是强调人要具备接纳、面对生命复杂和矛盾的能力。正如在缝隙中,生命力在碰撞和挤压中绽放,开出岩中之花。
一场骤至的大火,一场文明的劫难。大火吞噬了爱的收藏,但无法带走收藏的爱。
(来自中国和意大利募捐者的祝福)
“今天是很难开心起来的一天,”创始人夫妻写道,“但明天会因为来自大家的美好祝愿而更加‘幸福’。”他们收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的祝福,截至1月13日共筹款超三万美元。
兔子博物馆浓缩了老夫妻爱的萌芽、爱的交换、爱的收藏。尽管失去了爱过的痕迹,但爱的能力永恒存在。虽然爱的载体消逝,但爱的主体存续。
或许,带有焚烧痕迹的兔子会出现在重建的博物馆中。它们不止留存着曾经的失去,也将见证重获的新生。
(The bunny museum发文感谢大家的爱的支持和鼓励)
对兔子博物馆,我们产生了跨越种族的共情。而毁损的藏品,唤起了我们血脉相承的共同记忆。
每个博物馆都记录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更迭,是政治和文化的显影和留存。隔着玻璃与藏品对视的一瞬,勾连起穿越千年的情感联结。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
《逃出大英博物馆》赋予流落海外文物生命,小玉壶的故事令人动容。如愿回国后,她替其他文物带回了一封封“家书”。而在游历祖国山河后,选择了回到大英博物馆,留下“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的期许。
她不是惨痛历史的载体,也不是表达苦难和怨恨的工具,而是具有华夏坚韧品质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逃出大英博物馆》第三集截图及评论)
肆意蔓延的大火,终会化作烟雾飘向世界顶端。曾经的是非恩怨,现在也全都安静地躺在一起。痛终有时,爱必将至。
允许自己哀悼,但也不必强迫自己原谅或和解。直面过去,而后,继续向前。
“The world is my oyster, which I with sword will open.”
(美剧《生活大爆炸》,谢尔顿:“世界由我主宰。”)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 杨涛,吴国清. 物的社会生命:人情伦理与等级秩序.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刘璇. “物感”与“情动”:情感的两种发明及其中西演绎. 中国文学批评;
[3] 让·鲍德里亚. 《物体系》;
[4] 阎云翔. 《礼物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