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品读》2025年第1期内容
退休后,我和李姐、王姐、张姐三位闺蜜建了个群,起名“退休一族”。后来觉着群名太过板正,于是又反复地改了几次——这很符合我们几个人的性格,工作时候追求完美,经常盯着周计划、年目标,莫名焦虑。有天下午,我把靠垫放在背后,将身体陷入沙发,咂摸着退休下来的这份洒脱与自由,又在想着该改一个怎样的新群名才更好。
似乎一转眼的工夫,我们就从当年的亭亭少女,变成了现在的养老对象。客气点说是“银发族”,背地里可能就成了一些年轻人口中的“欧巴桑”。不知怎么的,年纪大了,也开始介意别人的称呼了。比如听到被叫“姐”就欢喜,叫“阿姨”就有点别扭,若是被叫了“奶奶”则更是心惊肉跳——难道一下子就那么老了吗?于是我们几个约定好,彼此之间均以“姐”互称,免得在年龄问题上斤斤计较。
另外,我们可不想穿着宽大无型的衣服,提着某个活动上发的购物袋,天天刷着老年卡免费和年轻人挤坐公交车,抢购超市里的打折卫生纸,买菜砍价省下一毛钱也乐半天……从一场奔赴彩云之南的旅行开始,我们就下了决心,要做新时代的时尚“银发族”。
我们不想自己精心化了淡妆、穿着漂亮衣服、戴好喜欢的首饰和丝巾却迎来“另一半”的牢骚,更不想“高高兴兴出门,吵吵闹闹回家”而煞了风景。所以我们不带老公,4个人分工协作挑战人生新体验:去丽江排队吃街边网红小店,去腾冲住奢华观景房,去南极看企鹅、北极看极光……我们的前半生,主打的是奉献——为工作也为家庭和子女,现在只想把后半生留给自己。当然,我们也会彼此提醒,在一些事情上必须向子女学习,花心思培养一项拿得出手的不俗喜好,和他们一起茁壮成长。
我正在无边无际地想着,一个视频电话突然打过来:“侯姐,赶紧带上相机出来吧!”是李姐。她喜欢绘画、摄影,总爱带着相机出去拍片,还撺掇我们每个人都买了一部“单反”,大家一块玩儿,共同记录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点滴。
“咱们就在过街天桥集合!”李姐对着有点发懵的我说,“你到阳台上瞅一眼外面,今儿的火烧云可是红了半边天啊!”
到了地铁站旁的天桥上,见李姐已经支好了三脚架。她看到我,立刻让出了最佳拍摄位,一把拉过我说:“赶紧的,再晚就烧没了。”
似乎很久没遇到过这么壮美的火烧云了。此时此刻,天幕仿佛变成极易印染的布料,夕阳用尽浑身的力气把霞光往上面一抖,便投射出淡紫、橙红、浅黄的渐变……
“我有几句话啊,不知道说得对不对。”刚刚赶来的张姐起了话头:“你们说,咱是不是应该有了喜欢的美食就去打卡,看见可心的小物件就果断下单?”张姐喜欢歌唱,从家里唱到社区,从社区唱到后海……她参加的老年合唱团还获得过比赛大奖。张姐在父亲脑梗后,一边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一边开始挤出时间锻炼身体。她说,我们不要总想着等到某个特殊的日子才去戴锁了一辈子的珠宝,万一我们永远等不到那一天,也或许今天就是人生的最后一天呢?
正在一旁拿着相机拍照片的王姐,这时转过头来说,我觉得对于过去不遗憾,对于未来不忧虑,快乐地活在当下,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王姐的父亲几年前已离世,母亲也在几个月前因病去世了。她现在做老年生活方面的视频直播,已经收获了几十万粉丝。王姐说,母亲临走前一年生活就不能自理了,5个兄妹还为遗产闹得不愉快。所以在送走母亲后她就立下了遗嘱——病入膏肓时不做无谓治疗,要走得安详、有尊严。而且从70岁开始她就要做人生整理,免得人走后劳累下一代。
她们说话间,我一直有种滚烫的水要从心里涌出的感觉。从上大学起给报刊投稿,到后来忙于工作搁置了写作,已经过去了许多年。现在朝花夕拾,也应该为时不晚吧?“我最想做的事情,是拾起年轻时的文学梦,让自己的文字被更多人看见……”我有点不好意思地参与“发言”。
“我们支持你,侯姐!”
“侯姐加油啊,等出版了书,我们集体朗诵你的大作!”
我们站在桥上合影,身后是美得能让人哭出来的火烧云。
原标 题《万一今天是人生中最后的一天》
作者:摩西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