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hvets Production
文 | 叶伟民
上周到大学上采写课,学生们问了个问题:涉世不深,容易被骗,如果采访对象说假话,咋办?
这个问题很好,既是对写作,也是对处世。
当记者那些年,我采访过的人没有一万也有八千,难免会遇到“影帝”。万一被灌假信息,不加甄别的话,新闻就会失真,记者会被当枪使,更严重的是大众会被误导。
对撒谎者施以道德谴责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是有谎言过滤器。对此,老记者手里会有两大利器:一个是追问杀,一个是交叉验证。
上课中
追问杀:让谎言打破谎言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理解。我当堂做了一场演示,请出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男生领到的任务是:他要让我相信他已当爸爸;而女生领到的任务是:她要让我相信她正在实习。
男生在读研一,所以第一个试验算是“送分题”。我们的“测谎采访”旋即展开——
问:孩子多大了呀?
答:刚出生,二胎了。
问:哟,恭喜啊,老大呢?上几年级了?
答:高中了。
(注:两个娃年龄这么悬殊,是第一个可疑点)
问:在哪家医院生的呀?
答:就……那个……中医院。
(注:卡壳,有点慌,还中医院,第二个可疑点)
问:孩子有黄疸吗?每天要晒一下吗?
答:好像没吧……我们都很随意的……
(注:很显然,他不知道什么是黄疸。第三个可疑点)
看,只要你耐心把问题细分,往细里聊,就一定能发现可疑或破绽。因为对方需要不断圆谎,用谎言掩盖谎言,直至崩盘。
再来第二段试验,这个比前一个要难,“是否在实习”都有可能。我们先聊聊看——
上课中
问:你好,现在你在哪里实习呀?
答:一个自媒体。
问:挺好呀,叫啥呀?我关注学习下。
答:不太方便说,和老板有约定。
(注:第一个可疑点,有点反常)
问:你在那具体干啥呢?
答:写创意文案,用在促销和活动之类的。
(注:更怀疑第一点了,很常见的业务呀,为什么不能说?)
问:上一个项目写的文案能分享下吗?
答:是一个美食推广的,但具体……不太好说……没啥意思。
(注:她已经圆得很吃力了)
情况和第一段类似,对方也是在应对细节问题中不断圆谎而露馅。
Photo by Pixabay
交叉验证:大闸伺候
这还是第一道过滤器,即使偶有疏漏,采访到“影帝”,还有一道大闸伺候,那就是交叉验证。
所谓交叉验证,即一个核心信息(以是否影响事实真相为标准),必须要有三方或以上信源的交叉印证,方可使用。遇到“罗生门”,就要标明信源和各方说法。
如上述两个案例,写作者已心生怀疑,只要找其他认识他们的人求证下,真相就会水落石出。
这两段演示,让同学们大呼过瘾,也吐槽起过去被采访对象耍得团团转甚至被骗的经历,感叹人心叵测。
过去老前辈时常告诫,写作采访时“心肠要热,头脑要冷”,现在想想真是在理。
无论写作还是处世,细节都是最好的测谎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