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河,潺潺自流。河两岸,天翻地覆。


江门船厂跨江桥雄姿。刘琼 摄

瞧,百年来,从钓台之上的“江门风月一台收”、长堤历史风貌街的车水马龙,到墟顶老街的翻红爆火、河南片区的焕然一新。一河两岸,早已换了人间。

桥,百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数百米的长度,连接着无边胜景,接续着“新潮迭起”的两岸繁华。

上个月,赶在距离新年前一个星期,江门船厂跨江桥正式通车,这是架在江门河上的第七座桥。

从一到七,桥和人、和城、和厂,互相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第七座桥,又将如何续写两岸繁华?


桥和人

一段“双向奔赴”

早在开通之前,人们对江门船厂跨江桥早已充满了期待。

“‘粤舞逐月’的造型设计很时尚、很现代,一定能够成为江门市民新的打卡地,肯定能成为江门的‘网红桥’。”在网络空间里,江门人热烈地讨论着这座体态优美的跨江大桥。


周华东 摄

而在更多的江门人眼里,这座跨江大桥不仅仅造型独特,更重要的是它将给江门带来的诸多便利和可能。

人,是桥梁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江门船厂跨江桥建起来后,一河两岸市民的生活工作,也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江海礼乐文昌片区和蓬江白沙片区。

清晨,阳光洒在江门船厂跨江桥上,车辆往来穿梭,家住中福社区的邓笑珍从白沙市场买菜归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座桥终于开通了!现在从小区门口出来,直接就可以上桥,到白沙市场也就四五分钟,买菜、喝茶、约朋友跳广场舞都变得十分方便。”邓笑珍说。

在文苑社区居民吴栋灼看来,江门船厂跨江桥的通车,无疑让礼乐街道的居民不再因“绕行”而烦恼。“以前从礼乐过去,只有一条江礼大桥,上下班高峰期经常堵车,有时甚至要堵上30多分钟。大桥通车后,交通压力大大缓解,通勤时间也大幅缩短了。”吴栋灼说。

“无论你是从新会过来,还是从白沙过来,都不需要兜路啦,真的好快!”礼乐文昌片区的卢陈茶啡室的老板娘阿宝,也在大桥通车后迫不及待地驾车体验,从上桥到下桥、掉头停车、步行至店铺,全程不超过2分钟。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周华东 摄

正如曾经的礼乐街道,因四面被河流环绕,被人称为“孤岛”。“过江难”是老一辈人曾经共同的记忆,有了桥,一切变得简单。

“在还没有修建江礼大桥以前,礼乐街道的居民去蓬江区需要通过渡船才能实现,如果遇到下大雨发洪水,渡船停航,这样一来,有的人十天半个月过不了河,回不了家。”吴栋灼说。

蓬江大桥是江门市区第一座连接江门河南北两岸的大桥,全长360米,其中主桥长73.8米,引桥长286.2米,1976年5月1日建成通车,让一河两岸的居民免受舟楫之苦。

“江门河终于有桥了!”家住江南街道的76岁老人赵不池依然记得当初桥梁建设的火热场景。“那时候,一河两岸的男女老少纷纷加入建桥行列,大家肩挑背扛砂石水泥,手工安装百万铆钉,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成真。”赵不池说。

一桥联通两岸,也让繁华得以延续。

细数一河两岸“搭桥史”,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长桥卧波”让市民兴奋不已。1976年5月1日蓬江大桥建成通车,20世纪80年代,蓬江到江海再添北街大桥、江礼大桥、江门大桥3座跨江桥梁。到了2012年、2013年,东华大桥与胜利大桥也陆续通车。

不少人可能会有疑问,过江海区礼乐街道已经有江礼大桥,为何距离不到一公里还要建一座跨江大桥?

“建设江门船厂跨江桥,市里早有规划。”据江海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黎国江介绍,因礼乐以前是个孤岛,20世纪90年代建了江礼大桥,但效果始终欠佳。近几年陆续建设的江门船厂跨江桥、金瓯路,都是江海区联通主城区的新通道,主要目的就是加强交通联通,减少市民的交通成本。

现如今,江门河上已有七座跨江大桥。一座座桥梁,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起到连接、转换、区隔的作用,同时也记录着城市历史变迁,并成为区域交往网络的重要节点。


东华大桥。付师华 摄

桥和城

连接两岸繁华

“自从有了桥,河南才有了城”。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门河一河两岸风景截然不同,河南工厂遍地,工业发展繁荣,河北车水马龙,商业兴盛。

江门长堤位于江门河北,其繁荣一直与水相连,因水而兴,因水而旺,因水而成为江门曾经最热闹的地方。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堤作为江门五邑重要的客运码头,旅馆、酒店、剧院、商店等配套设施应运而生,迅速发展。

近年来,江门持续加大对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力度,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特别是2023年,一部《狂飙》带火了江门,也让长堤历史文化街区迎来新的蜕变,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貌成功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

而在江门河南岸,江门味精厂、水泥厂、电化厂、棉纺厂等,自南向北溯流而上,形成了一条一路北上的江门百年工业时光隧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厂倒闭、荒废,影响了环境,江门河南也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道“旧伤疤”。

随着桥梁的加快建设,步入21世纪,江门河南也换了人间。

江海区投入巨资打造的20公里城央绿廊城市品质提升项目,通过“四道贯通”设计理念,将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化道完美融合,沿途串联起多个户外健身营地和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多功能“城市客厅”,还带动了沿线老工业区的焕发新生。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年接待游客量超过60万人次。


陈宇峰 摄

如今,从胜利大桥驱车而下,便可步入美丽的下沙公园,两岸美景尽收眼底。这里曾经是全市最大的棚户区、最大的安全隐患点、城市河道最大堵点。通过升级改造,曾经200多户居住于此的下沙居民从“水上”住到电梯洋房,榕荫广场、咸水歌广场、观浪桥、下沙文化展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等功能区域各具特色,“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

桥梁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江门河南岸的生态环境,还为老旧小区的改造和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江门船厂跨江桥的开通,文苑社区的老旧小区改造也提上日程,下水管道也得到了改善,一改“雨天必水浸”的现状。“现在我们小区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城市范儿。”居民李阿姨说。

“现在整个片区的排水能力已经比以前大大提高了。除非是非常极端的暴雨天气,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严重的水浸或内涝。”礼乐街道规建办主任甄创京表示。

可以说,江门河桥梁的发展史,也是一河两岸的蝶变史。从以前旧工业密布的工业走廊,到文旅休闲氛围浓郁的绿廊碧道,从产到城,一座桥,让两岸风貌一新,也让未来有了更多可能。

桥和厂

“梦工厂”正在崛起

不久前,江门日报发布了“印象2024”江门的七个关键词,排在首位的即是“联通”。

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中开高速、南中高速等与江门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建成通车,深江高铁、珠肇高铁等加快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前期工程、南新高速正式开工……“联通”成为年度关键词。

作为内联外通的江海门户,江门船厂跨江桥的通车,也成为江门“硬联通”的其中一环。

一河两岸,未来如何续写新的繁华?

答案,或许还要从历史中找寻。

江门船厂跨江桥的南端,是见证了江门市70年工业风雨历程的江门船厂。这里鼎盛时期工人多达1300人,年造船能力过万吨,产值过亿元,曾造出了香港最大的拖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在造完最后一只游艇后,江门船厂在2015年正式停产。

2016年起,江门市对江门船厂进行改造,规划建设为工业遗址文化活动区,并聘请专业的文化公司团队设计和建造,并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引入全新业态,打造江门船厂1954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如今,硬俱乐部、7M咖啡、圆咖啡等一家家咖啡店纷纷落户于此,为这片工业遗址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门船厂变身文化创意园,吸引了众多港澳青年前来创业就业。陈婵 摄

江门船厂1954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在活化初期,确实遭遇了一段“发展阵痛”:一方面,受大桥施工及疫情双重影响,初期招商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园区经营模式也相对单一;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尚未因大桥而改善,反而因施工受阻,园区仅能吸引到附近少数几个小区的居民,导致店铺客流量不足,生意相对冷淡。


△随着江门船厂跨江桥的开通,江门船厂新引进的plan.B自行车生活馆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刘琼 摄

如今,随着江门船厂跨江桥的通车,这个古稀之年的老船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站在桥上,放眼望去,江门船厂文化创意园内的旧船坞、龙门架、吊架等工业遗迹尽收眼底。走进园区,一家家颇具特色的店铺映入眼帘。

“现在桥通了,人也多起来了。”在江门船厂跨江桥开通的第一周,江门船厂文化创意园负责人冯文雄做过一个粗略调查统计,每天有500多人从白沙街道来江门船厂散步、喝咖啡。


△近年来,硬俱乐部、7M咖啡、圆咖啡等一家家咖啡店落户江门船厂。陈婵 摄

硬俱乐部是第一家进驻江门船厂的店铺。“别人眼里的废墟,是周新眼里的宝藏,敢想还要敢创造。”2017年9月13日,硬俱乐部的主理人周新在朋友圈中发的一句话,配图正是现在硬俱乐部的门口。“我一直都喜欢旧的工业风格,喜欢那种机械的厚重感。在2019年,等到江门船厂改造的消息后,我就立即签下了租赁合同。”周新说。

经过精心改造,硬俱乐部在2022年底开业。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复古风格的聚会场所,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来打卡。在大桥通车的第一周,硬俱乐部便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江门复古嘉年华,当天有1000多名爱好者汇聚到这里,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工业魅力。

冯文雄告诉记者,大桥开通后,除了人流量增加了,活动更加丰富,也吸引了更多的商家过来开店。“目前,有三家店铺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其中一家海鲜餐厅是香港人开的,他们在香港和澳门都有餐厅,这次也是看中了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港澳车辆自由行的政策,所以来这里开店。”冯文雄说。

“现在园区的创业者都来自世界各地,有芝加哥华侨、德国华侨,还有来自香港、澳门等地,侨文化十分浓厚,俨然成了港澳台侨青年创业的优质平台。”冯文雄打趣道,这几天,他也正在忙着签约,新引进了一家意大利料理店。

“未来,我们还会跟五邑大学、礼乐街道联合,开设文创产品工作室,将江门船厂打造成一个向世界传播江门文化的地方。”谈起未来的发展计划,冯文雄信心更足了。

无独有偶。除了江门船厂,在蓬江白沙街道还有一个江会伍柒创意产业园,坐落于大桥旁边,其前身是江门自行车厂。


△江会伍柒创意产业园里举办的音乐会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刘淑君 摄

2016年,陈家烨从澳门回到江门创业,和香港艺人古明华团队共同盘活江门自行车厂。在改造过程中,他们结合了江门地区的建筑风貌,保留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屋形态,通过“艺术策展+创意园+商业”的模式,打造成集音乐展馆、艺术空间、文化客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超级艺术空间。

“以往,交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园区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但如今,这一障碍消除了。园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是人员的往来、物资的运输,还是信息的传递,都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陈家烨表示,“接下来,我们也计划重新将园区进行翻新改造,增加一些包括零售、娱乐等新兴业态,邀请外地一些比较有名的主理人一起在园区发展,不断丰富园区的元素。”

从“厂”到“场”,因桥而兴,因桥而旺,一个个承载创新创业的“梦工厂”,在旧厂房上拔地而起,让老旧空间变身为港澳台侨青年的创意基地。

★他山之石

水岸如何继续发挥优势?

在全球众多城市的发展轨迹中,水岸地带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伦敦泰晤士河到芝加哥滨水区,再到新加坡滨海湾,无不印证了“得水而兴、废水而衰”的古老规律。在新的时代发展中,水岸如何继续发挥优势?

在此背景下,江门船厂正积极探索“水岸经济”新路径,力求将自身的工业遗产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在珠三角地区,广州太古仓的成功转型为江门船厂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太古仓壹号项目所处的太古仓码头是广州市著名商标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由英商始建于1904年,后由广州港集团运营,分为太古仓一期和太古仓壹号项目建设。

2010年,太古仓转型被改造成为集酒吧、影院、游艇码头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区,并作为广东省“三旧”改造的典范正式投入营业,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广州元老级的打卡胜地。

在广州太古仓的升级转型中,融入了滨水元素、港口元素和洋行元素,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的精髓,更赋予了滨水空间新的生命力和经济价值,打造为广州“城市客厅”,这为江门船厂的改造提供了有益启示。

再将目光投向长三角,上海杨浦滨江也经历了从“工业锈带”到“文化绿洲”的华丽蜕变。

作为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杨浦滨江曾拥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然而,随着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杨树浦沿江不少老厂逐步迁移或关停,一度呈现出衰败的景象。但自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以来,杨浦滨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设计团队以“绿”着色进行改建,重赋价值,让永安栈房、上海茶厂、上海船厂等历史建筑纷纷焕新,成为集商业、休闲、旅游、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业态组团。

江门船厂,这座承载着城市工业记忆的老船厂,可以借鉴太古仓和杨浦滨江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水岸经济”的新模式。通过保留和活化工业遗产,保留侨乡特色,将江门船厂打造成为集文化创意、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还能为江门市的“水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江门日报 文/记者 陈婵 胡晴晴

关注【江海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