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春节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我们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在近距离感知春节的点点滴滴中,共同感受着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甘肃省文旅系统拟以“我们的春节 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为主题,有序开展系列宣传,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活态呈现陇原儿女独特的年俗礼仪、民风气质、精神特质,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深深祝福。
现将全省各市(州)与春节有关非遗项目、习俗、活动等进行发布,以飨广大网友和读者。
非遗贺新春 金昌过大年
金昌,一座年轻却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境内冰川雪山、森林高原、绿洲湿地、沙漠戈壁交相辉映,红色文化、丝路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交汇融合,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并在汉朝时期正式确立为岁首大节。在金昌地区,春节习俗多样,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为第一个时段,主要习俗有祭祖、除尘、接玉皇、洗福禄等;从腊月三十日开始为第二个时段,主要习俗有贴门神、贴春联、除夕守岁、燃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逛庙会、闹社火等。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的民俗文化脉络,还展示了金昌独特的民俗风情。
金昌市拥有众多非遗项目,截至2024年12月,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2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其中与春节紧密相关的非遗项目有元宵节(永昌县“卍”字灯俗)、永昌社火、金川社火、永昌剪纸、金川剪纸、永昌面塑、金川面塑、永昌皮影戏、永昌木偶戏、北海子元宵灯会、永昌正月十六游百病、永昌糖花子等。
特色年俗非遗项目
元宵节(永昌县“卍”字灯俗)——传承千年
元宵节(永昌县“卍”字灯俗)是金昌市唯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永昌县“卍”字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朝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卍”字灯通常由数十个或数百个灯组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灯的形状通常为“卍”字形,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永昌“卍”字灯俗与永昌当地的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扎根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节日喜庆、祭祀等活动中,反映的是永昌乃至河西地区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卍”字灯制作过程中时常选用中国人喜欢的红色。永昌“卍”字灯俗花灯造型基本以四、五、六为基数,象征四时、五方、六合。花灯的题材内容和造型装饰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吉祥文化。2008年,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投资建成了占地11881平方米的永昌“卍”字灯城,“卍”字灯阵进出只有一个门,用彩灯扎成龙门状,高6米,宽10米,象征万德吉祥。灯阵外龙门正对16米处,有12盏大型生肖灯一排,寓意所有观灯者吉祥如意;20米处有大型“八仙庆寿”灯一排,寓意观灯者无病无灾、长命百岁。灯阵外相对龙门一侧有“鳌山”一座,黄土夯制而成,高6米左右,山上每天有“荣”“华”“富”“贵”四字灯亮起,周而复始祝福观灯者一生荣华富贵,求学者取得优异成绩,能够独占鳌头。每年春节期间,灯城都会举办气势恢宏的亮灯仪式和特色非遗项目表演,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灯城内还设有非遗体验、文艺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让游客在欣赏花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非遗之美。
金昌社火——民俗盛宴
社火是金昌市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民俗表演活动。社火在民间流传已久,各地区在形式和内容上独具异彩,表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城郊地区的龙灯小曲豁朗雅素,西河地区的节子舞、竹马子豪放优美,清河地区的攻鼓子,雄壮热烈,东河地区的老牛推车滑稽幽默。社火队一般有一、二百人组成。传统扮相大概有祭祀、百戏、乐舞、民间杂耍等形象。基本内容有舞龙、舞狮、高跷、旱船,以及各种历史戏剧人物角色,还有老牛推车、霸王鞭、彩旗、锣鼓等。清河地区的社火主要以民间祭祀送春为主,“春官”出行,各类仪仗陪同,鼓乐齐鸣,更富传统特征。闹社火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闹时,社火队伍每天在指定地点集中,到各村庄挨门逐户拜年,各家均备有烟、酒、糖之类热情接待。较大村庄群众还要自动筹集酒菜进行招待,社火队多表演节目,以示谢意。1978年以后,每年春节期间,各乡镇社火队到县城给各单位拜年,并举行表演活动。社火的表演,主要有“唱”和“耍”两种形式,在正式表演前,要选择一处较开阔的地方拉场子。拉场子又叫“串场子”“跑场子”,是表演的前奏,整个队伍在乐队鼓点的伴奏声中,由膏药匠(社火领队)和大肚子妈妈领头,其他角色跟随,成一路纵队或各领一路绕场扭转,实际是给正式表演蓄势和开拓场地。拉场子的形式有很多花样,如“蛇抱九蛋”“白马分鬃”“九曲连环”“辫蒜”“卷棉花”“乌云遮月”等。拉场子节奏明快,气势磅礴,锣鸣鼓响,红飘绿舞,使观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历年文旅部门组织开展“社火秧歌闹新春”活动,得到城乡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各乡镇(街道)纷纷组建社火展演队伍,号召民俗爱好者、文化艺术骨干、返乡大学生、青少年参与,创排精彩的舞龙舞狮、旱船秧歌等节目,走街串巷分散展演,遴选优秀社火队集中展演。
剪纸、面塑——指尖瑰宝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金昌剪纸分永昌剪纸和金川剪纸。剪纸历史悠长、技艺精湛、风格多样、极具地方特色,2010年7月永昌剪纸列入金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12月金川剪纸列入金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剪纸用特有的符号或图腾样式表达特定的内涵,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花边、吉祥图案、物品、建筑、图画、书法等。剪纸作品多用于节庆、婚礼等,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面塑是金昌春节期间常见的传统手工艺,最初来源于民间塑出各种形状及花纹的馍(馒头),俗称“面花”或“礼馍”,其主要以面粉、糯米粉为原料,加入色膏、防腐用品、蜂蜜、甘油等调成各种色彩,借助拨子、滚钗、切刀、神铎等工具,手工搓条、拨花、展片、压滚珠、搓花条等技巧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是金昌的传统艺术之一,也是金昌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文献资料来看,早在汉代就有了面塑的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皮影木偶——百样人生
皮影和木偶戏是金昌地区流传甚广的传统戏剧形式。伴着悠长的二胡声和清脆的梆子声,透过幕后灯光,一个个两尺多高的人物缓缓走进观众的视野,并不时做出跪拜、作揖等动作,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永昌皮影戏,清朝初年始见于今清河地区,上演剧目以秦剧为主,可唱全本戏,也可唱折子戏,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2010年7月,永昌皮影戏被列为金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木偶戏是我国传统傀儡艺术中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是一种融合雕刻、服装、表演、音乐等诸多元素,由艺人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在金昌、武威、张掖等地广为流传。据相关资料记载,木偶戏是明初缘于朱元璋大规模移民从秦晋一带传入的,至清代中期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永昌清河地区盛为流传,成为村落乡间流行的民间大庆必备节目,表演者主要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庭管理的家传世袭方式。2010年7月,永昌皮影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木偶戏班多是在农家婚丧嫁娶、传统节日、迎神赛会应村寨邀请而前往助兴的。多年来,金昌木偶戏班主要沿袭农历春节、四月八等传统节日受邀演庙会戏。春节期间,皮影和木偶戏班会在各村镇进行巡演,为村民们带来欢乐和祝福。这些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
北海子元宵灯会——浪漫灯会
俗话说,“没出十五都是年”。传统春节以除夕夜的鞭炮开始,以元宵节的花灯收尾。闹过了元宵,游过了百病,年节才画上圆满的句号。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处处张灯结彩,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尽情欢乐,热闹非常,灯彩以外还放焰火,情景更加热闹。元宵灯会是金昌春节期间另一项重要的非遗活动。每年正月十五,永昌县城都会举办元宵花灯会,各乡村也会举办各式灯会。其中,毛卜喇的“卍”字灯会最为有名,其灯谱由明朝时从北京传来,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永昌正月十六游百病——健康好运
正月十六日“游百病”,主要活动在永昌县北武当山及其寺庙,是民间敬佛拜神,祈福禳灾的一种自发性活动。正月十六日,城乡民众家家户户大门上挂锁,男女老幼全家出门“游百病”。即使平日很少出门外逛,喜好在家爱清静的老人们,在这天也非要出去走一走,只要个人能自立,体弱多病者,也随家里人出行。年长者手拄拐杖的,儿女们用手推车上坐的,身背上父母的,都想叫老人们出门,不能错过。正月十六这一天,四乡民众要赶早到武当山游庙上香,男女老幼人头攒动,阳光明媚的日子,游人达数万之众。人们出门游逛,去街道巷口、庙院道观逛逛庙会。踏着阡陌小径,去到逢春复苏的大地,田间地头,树林湖旁,看看小溪流水,上上小山,也是老百姓一年来最清静的一天。自己放松心情,把一年来承受过的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放一边。在门外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看大自然春景,隆冬过后的那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萌动的草芽,来迎接新春开始复苏的好气脉、好运转。
永昌糖花子等传统美食——舌尖美味
永昌糖花子是永昌人民群众传统的年节美食。在永昌县,过年期间有一种独特的美食“糖花子”。这个传统保持了不知道有几百年了,也许最早可能是以祭祀的形式出现,因为在制作中时常出现佛手一类的造型。随着时代发展,永昌糖花子慢慢的发展成了一种有独特魅力的饮食文化,其做法是用红糖(或白沙糖)溶于水中,置文火上,水雨箭子(水温在开沸前)时,撒搅上加红曲末的粗麦面,插入筷子倾而不倒,为糖面软硬的适度,挖出凉冷,擀成约六毫米厚的糖面饼,夹入已擀好的两片发好的麦面饼中,切成宽约六厘米,长约九厘米的长方形,中间再切通三道裂缝,用手翻成图案花状,即下油锅缓煎。上下面饼遇热后会向外发开,中间的糖面饼遇热后即均匀地粘贴在上下面饼上,整个糖花黄中透红,如涂口红的笑嘴,所以又叫它“张嘴子”,酥脆香甜,是逢年过节的头等饼食。永昌糖花子在永昌城乡有悠久的历史,它既是民间传统年节食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饼食,在永昌乃至金昌的特色饮食中具有代表性,极具保护价值。
金昌市的春节非遗活动丰富多彩,不仅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旅游资源。通过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金昌市正在不断释放文旅经济新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金昌市深入贯彻落实非遗保护传承和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通过建设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主题景区等方式,提升了金昌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来源: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