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深一度#1976年是新中国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年,也是让每个中国人永远难以忘记的一年。

1976年1月8日,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病逝;同年7月8日,朱德元帅与世长辞;9月9日,毛主席病逝;28日唐山大地震。

在接连遭受噩耗后,全国人民的心情已经降到最低落,每个人都怀疑冥冥中有什么。

而就在人们送别毛主席遗体时,又接连发生了三件人们意料之外的事情。



一、晚年重病

毛主席的身体在年轻时非常好,他在湖南师范上学时就注重体育健身、强健体魄,但还是生过几次重病的。

1929年7月末,36岁的毛泽东因疟疾病倒了,这次病得很重,时间从7月下旬到11月下旬,休养长达四个月。

而病好之后过了五年,毛泽东又在于都得了恶性疟疾,病得非常重。

后来经过红军医院院长傅连璋的精心治疗,病了八天后才能起床。甚至一直到长征开始的时候,毛泽东身体还没有完全痊愈。



到了晚年,毛主席身体状况开始了明显下降,首先他的腿走路很困难,后来两只眼睛程度不同地得了老年性白内障,医生说,只有等到白内障长成熟的时候,才能动手术。

1975年,终于可以给毛主席做白内障手术了。

手术由广安门中医研究院和同仁医院的医生参加,由名医唐由之大夫主刀。



白内障手术第二年的一天,毛主席突然心肌梗塞,不省人事。

当时中央根据医疗小组的诊断,第一次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的领导通报了主席的健康状况,但保密等级仍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

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的时候,毛主席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但他十分关心震区和唐山人民的情况,多次强打精神指示中央领导人开展救援工作,并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



其实毛泽东晚年全身都是病,他有心脏病、支气管炎、腿浮肿等。支气管炎主要与吸烟有关,后来在晚年大家动员他把烟戒了。

从8月底直至逝世,毛泽东历经多次昏迷、多次抢救,他说话已只能从喉咙里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音符。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依然没有停止思索、停止工作。



9月8日,毛主席从休克中醒过来,嘴里忽然发出微弱的声音。

他在木床上敲了3下。工作人员这才反应过来,试探地问到:“主席,您是不是要看有关三木的消息?”毛泽东当即点了点头。

三木是当时的日本首相三木武夫。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居所与世长辞,享年83岁。



二、第一个“意想不到”

毛主席于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其实早在7月,中央就决定对毛主席的丧事进行预作准备,并指定专人起草讣告和悼词文稿。

作为毛主席亲自指定的接班人,华国锋当天晚上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答谢宴会,欢迎西萨摩亚国家元首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二世殿下访华。

但是当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毛主席病危的消息之后,他没等宴会结束就迅速赶回了中南海,但赶到时主席已经逝世,于是他赶紧着手处理毛主席的身后事。



介于毛主席在人民心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因此中央必须要尽快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告知全体人民。

于是在毛主席去世当天的下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广播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宣告了毛泽东逝世的消息。

但是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邓岗首先传达了播出任务,中央电台随即开展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清理并封存过往的稿件节目、重新选编、审定并制作节目,以及重新制作哀乐等。

同时还组建了录制组和节目审查组,以保障安全播出。但是原本计划在下午6点播出,播出时间提前到了4点。不知是不是这一原因,导致了播报事故的出现。



首先《告各族人民书》是几天前就准备好的,并且内容也是经过了好多部门的审核。

当时全国人民都在新闻播报前面等待最新的消息,但是就在播音员宣布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时出现了重大失误。

播报内容在播出第三遍时,首先是祭奠毛主席的哀乐,哀乐播放之后,文件中的“毛主席”竟然被播成了“周总理”,这一错播致不仅让全国人民感到奇怪,连在场人员也都惊愕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随后全国各地的听众纷纷致电质问、抗议并谴责,强烈要求追究事故责任人。

由于当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间段,而且人们接连遭受伤痛打击,于是人们群情激奋,在中央电视台贴满了追责的“大字报”,就在事件即将失控的时候,各方领导赶紧出来解释,并派出调查小组调查事故原因。



原来在播完第二遍《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的时候,中央广播事业局忽然接到姚文元的电话指示,要求将原定6分钟的哀乐缩短为3分45秒。

由于时间紧迫,工作人员在匆忙之中误用了周总理逝世时用过的录音带,从而导致了错播。

这一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北京市公安部门特地到广播电台了解情况,不久后还传出了“某某某已经被捕”的消息,随着事情慢慢被平息下来,这一消息也被证明是谣言。



当时作为播出总指挥的杨正泉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冷静下来,承担起责任。

他让台总编室主任向局长汇报情况,同时安抚众人做好后续工作,防止再次出现差错。

局长邓岗得知此事后也大为震惊,称这是极为严重的大事,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

尽管此次错播属于严重失误,但当时组织明确了只是工作失误非人力所控,因此并未对杨正泉进行处分,他在之后的工作中依旧继续负责毛主席治丧期间中央电台的宣传报道任务。



三、第二个意想不到

对于如何合理保存毛主席的遗体许多领导人产生了分歧,并且方案设计也几经变更。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让全国人民瞻仰毛主席遗容,因此需要对遗体进行短期保护,时间约15天。

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和医学博士徐静接到任务后,迅速前往中南海。

汪东兴向他们宣布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并说明了遗体保护的要求。



他们对遗体进行了防腐处理,注射了防腐液,以确保遗体在短期内不发生腐败。

为了保持遗体的低温环境,治丧委员会采取了多种措施。

北京市有机玻璃厂迅速制作了有机玻璃棺罩,将遗体安放在棺罩内。

北京西城半导体厂提供了半导体制冷器,放置在棺罩下遗体头部位置,通过进气口通入冷却后的氮气。

此外,还在地毯下铺设了水冷系统的管路,使棺内温度稳定在6-7摄氏度。



长期保护方案的提出9月18日追悼大会结束后,中央决定将毛主席遗体进行永久保存,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这一决定使得遗体保护方案需要从短期保护转变为长期保护。9月20日凌晨,毛主席遗体在华国锋、汪东兴等人的护送下,从人民大会堂转移到代号为“769”的地方。



在这里,遗体被浸泡在特殊配方的药液中进行保存。专家们采用了气态和液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遗体保护。

暴露的部分在气态环境中,需要隐蔽的部分藏在液态药液中。

这种方法结合了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保护措施,确保遗体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得到妥善保护。



为了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中央决定制作水晶棺。

北京六零八厂负责水晶棺的造型方案、内照明系统、棺体的光学冷加工等工作。

水晶棺的制作要求极高,必须具备抗压、抗震等特性,并且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遗体迁入纪念堂1977年8月,毛主席纪念堂建成,水晶棺也移入了瞻仰厅。在各项专业设备调试完成后,毛主席遗体被移入纪念堂。



9月11日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吊唁仪式,首都30余万工农群众、各族各界代表和党政机关干部、连同在京的国际人士,到大会堂吊唁和瞻仰。

全国各地一律下半旗致哀,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首都各界干部群众百万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华国锋致悼词,缅怀和颂扬毛泽东同志在半个多世纪革命生涯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四、第三个意想不到

由于毛主席遗体保存方案几经变革,所以毛主席的遗体运输方案也发生了几次变化。

1976年9月18日,毛主席追悼大会结束后,遗体从人民大会堂往外运送。为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精心谋划且至关重要的特别方案。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将一辆红旗牌轿车改装成遗体运输车,车内分前后两室,前室可乘坐3-4人,装有温控装置,后室安放金属棺。

中央警卫局毛维忠副局长亲自带领司机勘察运输路线,对整个路线包括每一个转弯处、马路上不平的地方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并进行了反复演练。

警卫组也经过严密筹备,特地设置了两个车队,犹如布下了一道巧妙的“障眼法”。

其中一队由经验丰富、肩负重任的张耀祠带队,而德高望重的汪东兴坐镇其中,这支车队负责护送毛主席的遗体。



另一队则由邬吉成带队,华国锋亲自随行,这个车队的存在主要起着迷惑外界的作用。出发之时,两个车队同时启动,缓缓驶离人民大会堂。

按照既定计划,汪东兴果断下达命令,要求由邬吉成带队、华国锋随行的第二车队,多绕几圈再进入中南海,有效地混淆了视听,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最终毛主席的遗体安全无误地运到了目的地。当时的国家主席华国锋也感叹,看来是人民不想主席走啊。#头条深一度#

信息来源:

[1]毛泽东遗体保存始末.参考网.

[2]毛泽东遗体保护工作揭秘.中华读书报.

[3]1976年9月悼念毛泽东纪实.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