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秋云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咏琉璃》诗云:“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诗中描绘的意境让人们对琉璃及其烧制工艺充满了无限好奇。1月5日,记者踏入淄川振华琉璃艺术博物馆,一探这千年技艺的究竟。
振华琉璃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淄川区领尚琉璃文化创意园内。步入园区,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厂房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在领尚琉璃文创园副总经理黄长文的引领下,记者一行沿着参观路线开启了一场琉璃艺术的探索之旅,亲身体验了流传三千多年的传奇技艺,目睹工匠师傅们化平凡为神奇的匠心独运,见证了一件件精美的琉璃艺术品如何在烈火中诞生。
“振华琉璃艺术博物馆致力于打造全园博物馆模式,其所在园区已被认定为淄博唯一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山东省首批非遗工坊。”在热塑车间,黄长文向记者介绍,早期使用的八卦窑炉已被隔离保护,成为见证一个时代的工业遗迹;而新型的熔料炉和回温炉则燃烧着熊熊烈焰,工匠师傅们在其中穿梭往来,用一根铁杵挑起熔融状态的琉璃液,借助剪刀、搓板、镊子等简单甚至原始的铁制工具,通过吹、拉、滚、撵、剪、缠、揉、压等技法,在800多度的高温下将琉璃液加工成各种造型。这些师傅们大多从事手工琉璃烧制工作二三十年,拥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真是神奇啊!”当日,一群研学学生也恰巧在此,工匠师傅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巧夺天工的技法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灯工琉璃烧制区,工匠师傅们借助特制的喷火灯,在1000℃左右的高温火焰中将琉璃料条融化,烧制出葡萄、石榴、牡丹、蝈蝈等千姿百态的艺术品,令研学的学生们拍手叫好。
黄长文进一步介绍,中国琉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是从铸造青铜器时产生的副产品中偶然获得的。琉璃颜色多样,古代也被称为“五色石”,传说中女娲娘娘补天时所用的“五彩石”即是琉璃。
博物馆第一展厅展出的300余件套作品大多是领尚琉璃文创园近10年来的获奖作品,包括人物、动物、花瓶、摆件等,每一件都做工精细、充满设计感和艺术气息,令人眼花缭乱。一些组件作品则用琉璃艺术语言记录了一段段历史事件,如《红茅拥军》讲述了茅台酒拥军抗敌的故事,《烧烤盛宴》则是淄博烧烤火爆的见证。
博物馆第二展厅的第一部分展示了部分老琉璃,年代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有战国蜻蜓眼琉璃珠、唐代琉璃盏、清代的官服饰品等,琳琅满目、精美绝伦,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第二部分则是大师作品展区,既有尹干、阎先公、王一君等国字号知名大师的作品,也有近20名省市大师的经典之作,涵盖热塑琉璃、灯工琉璃、琉璃雕刻、琉璃内画、琉璃彩绘等诸多门类,以及清御黄、鸡肝石、松石绿、金红、华夏红等诸多品种,千姿百态、造型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此外,振华琉璃艺术博物馆还设有文创产品销售区。每年来自国内外十余万人次的游客将淄博琉璃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