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月5日,中国科协公布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首批入选名单,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蔡昕良等十位同学入选(以下个人简介以姓名首字母排序)。他们将在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学术锻炼、加快学术成长等方面获得专项培养,托举期为2025年1月至2026年12月。

据悉,中国科协于2024年9月启动实施该专项计划,旨在让学术资源更广泛地惠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后备军。该专项计划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机构30岁以下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的高年级博士生,开展为期不超过2年的托举和培养。本次计划将为入选者提供学术资助、组织吸纳和学术兼职三方面托举服务。自2025年起,专项计划将逐步扩大支持对象人数到每年1万人左右,占每年相关学科博士毕业生的15%以上。


托举学会:中国电子学会

个人简介:蔡昕良,男,汉族,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王悦教授。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具有窄光谱发射特性的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激发态性质调控,以及器件性能优化。目前,以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发表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荣获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称号。


托举学会:中国化学会

个人简介:高润檀,男,汉族,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吴宗铨教授。目前研究方向为功能性多孔螺旋聚合物材料,已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 Chem. Sci.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吉林大学太平经纪奖学金、一等学术业绩奖学金、一等优秀研究生等奖励,荣获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


托举学会:中国电子学会

个人简介:李佳玉,男,汉族,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无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邹晓新教授、李国栋教授。目前主要围绕气体敏感材料设计、晶格氧在气敏反应中的动态演化过程等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已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Nat. Commu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奖励。


托举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个人简介:李维俊,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云南腾冲人,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魏浩桐教授。目前主要围绕着金属卤化物半导体光电探测器的合成制备及应用等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已发表多篇论文,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吉林大学学术业绩奖学金等荣誉奖励。


托举学会:中国晶体学会

个人简介:梁爽,女,汉族,中共党员,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无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徐吉静教授。目前主要围绕外场响应型多孔材料的开发及金属空气电池开展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获授权专利1项,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唐敖庆化学奖学金等奖励,荣获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托举学会:中国晶体学会

个人简介:潘秀红,女,汉族,中共党员,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红雨教授。专注于开发柔性有机超分子晶体的圆偏振发光功能研究,近三年发表SCI论文8篇,以独立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2), Chem. Sci.(1), Wearable Electronics (1),曾获吉林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唐敖庆化学奖学金、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托举学会: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个人简介:孙文婷,女,汉族,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窦传冬教授。主要从事含硼有机超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已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2篇)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曾获吉林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和吉林银行奖学金,以及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奖励荣誉。


托举学会:中国晶体学会

个人简介:王悦,女,汉族,中共党员,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无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徐吉静教授。目前主要围绕多孔有机固态电解质的开发及金属空气电池开展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Energy Storage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等奖励,荣获吉林省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托举学会:中国化学会

个人简介:杨雪松,男,汉族,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红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柔性有机晶体复合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以独立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包括Nat. Commun.(5), Chem. Sci.(1)。获菁青化学星火奖、中国一汽一等奖学金、唐敖庆化学奖学金、关实之-陶慰孙奖学金以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托举学会:中国化学会

个人简介:袁刘忠,男,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窦传冬教授。主要围绕含硼分子碳的合成化学和光电功能开展研究工作,已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在CCS Chem.,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唐敖庆化学奖学金等十余项荣誉奖励。

导读

2024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立项名单,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高士钦、何雨宏、刘雨佳三位同学(以姓名首字母排序)通过个人申请、学院与学校遴选推荐、基金委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多个环节,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终获批资助,资助经费为30万元/项。


2022级直博生 高士钦

导师:于吉红 院士


2021级直博生 何雨宏

导师:魏浩桐 教授


2023级博士生 刘雨佳

导师:窦传冬 教授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试点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该项目旨在支持博士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着力培养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是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52年,由老一代化学家蔡镏生院士、唐敖庆院士、关实之教授、陶慰孙教授等人亲手创建。2000年6月,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吉林大学。次年5月,新吉林大学进行院系整合,由来自五所大学化学学科的师生员工组成了化学学院。2018年11月,理论化学研究所并入化学学院。在七十余年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逐步形成了群体协作的团队作风,求实创新的工作理念,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珍惜学院集体荣誉的优良传统。化学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教学与科研设施先进,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目前已成为我国化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与科学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2人(博士生导师163人),在校本科生1179人,研究生2116人。设有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本科专业,化学、材料与化工共2个硕士专业,以及化学、材料与化工共2个博士专业。

化学学院是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200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排名第四;201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A级学科,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4年11月14日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全球ESI化学学科排名中,吉林大学位列第19位,进入ESI前万分之一学科;2024年发布的自然指数显示化学学科排在全球第12位。

化学学院建有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春化学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结构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未来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和部委科研平台。学院还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现有各类“国字号”人才共计90余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外聘杰出教授8位,国家级特聘教授2位、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位、教育部特聘教授8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国家级“四青人才”46人次。另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3个。在1998、1999和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评估中,化学专业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化学学院提倡教研相长,在培养大批国家需求人才的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973”“863”、国家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取得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在量子化学计算与高分子统计理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与分子工程学研究,无机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研究,耐高温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成果奖等,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上升。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果显著,目前已实现了科学仪器的批量生产及科技成果的国际合作与转让。

化学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化学学院有多位知名教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在多种国际学术杂志和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并成功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化学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著名大学始终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化学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倡德才兼备,不仅树立勤奋好学、严谨创新的优良学风激励学生奋进,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为鼓励学生争优创先,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学院设立了多种奖、助学金。近几年,化学学院69%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被保送或考取国内外大学的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其他的多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公司、国内外企业和国家机关等单位。学院鼓励研究生直接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使其在科学作风、学术思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同时通过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和组织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等,使研究生在知识面和科学视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化学学院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牢、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七十余载,化学学院上下同心,励精图治,团结、求实、向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科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国内一流化学学科的行列。如今,化学学院这个大家庭正在博采众长,广纳贤良,以勃发的生机,阔步向前,为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化学学科前列而不懈奋斗!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11月)


来源:吉林大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