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送规则改版了,未被星标的公众号文章无法展示完整封面,很容易错过。为防走丢,小伙伴们都加个星标吧,步骤如下~
投降式睡姿,指仰卧的同时双臂举起放在头部两侧,仿佛在投降一样的睡眠姿势。
也是很多人类幼崽(尤其小婴儿)格外青睐的睡眠姿势。
谁看了不惊叹一句:这是全宇宙统一的吗?!
宝宝到底为什么格外青睐这种睡姿呢?害怕孩子小手露在外面着凉,可不可以帮TA塞回去?360个月的宝宝也喜欢这么睡怎么回事...
婴儿为何偏爱投降式睡姿?
1岁以内的小宝宝,基本上都是仰着睡,要说手能怎么放,无非也就那几个方向:举起来放头两边、沿着肩膀“大字”展开、身体两旁。
投降式睡姿是不是婴儿最普遍的睡姿,其实也不好说,毕竟没人统计过,也有可能是投降式睡姿更逗趣,所以更经常被大人注意到并聊起。
至于宝宝为什么会在睡觉的时候抬起胳膊,目前有多种猜想,没有统一的结论。
有的说这来源于宝宝在娘胎时弯曲手肘蜷起双臂的本能,出生后变成仰躺所以双臂自然打开了;有的说这样睡更方便散热,宝宝体感更舒适;有的说可以舒展胸腔,让肺呼吸得更顺畅;有的说这个动作让娃更舒展放松...
无论是哪一个原因,当孩子能一直自然保持这一姿势舒服地熟睡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TA们自己选择的、让自己最舒服的睡眠姿势。
家长要不要帮忙塞回去?
作为家长,当然都是乐见宝宝睡得舒服的。但是当天气转冷,很多家长又担心孩子小手放在被子外会“受凉感冒”,会忍不住帮孩子把手塞回被子里。
如果是这个理由,那是真没啥必要。
孩子只是睡着了并不是失去知觉,TA还是能感知到外界冷热的,既然选择一直把手放在被子外面,说明其实也并没有被冷到。而所谓“受凉感冒”的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孩子感冒生病大多是因为病毒感染,而不是“风寒入体”。
另一方面,把小宝宝的手塞回被子里反而可能增加发生意外的风险——因为惊跳反射。
惊跳反射(Moro Reflex)是小月龄宝宝的一种正常反射,当婴儿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如灯光、声响)或感觉自己要跌倒时,手臂会伸向两侧,手掌朝上,手指张开,然后又将双臂收拢,肘部弯曲身体放松。这种“一惊一乍”的条件反射通常在孩子出生后第一个月内达到顶峰,两个月后开始消失。
注:完全没有出现过惊跳反射,或者惊跳反射迟迟(如到6月龄)没有消失,都是不正常的情况,可能有肌肉或神经方面的异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的建议。
小宝宝在睡觉的时候,身边突然走过一个人,或窗外闪过车灯的光束,就有可能因惊跳反射而举起双臂。如果此时它的手臂是塞在被子里的,那么被子很可能随着孩子的双臂被掀起,掩住宝宝的头部、口鼻。
睡梦中的小宝宝不会自己把被子拿开,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察觉,宝宝的头可能会一直蒙在被子里,无法呼吸到足够的氧气,严重者甚至可能窒息。
就算宝宝已经过了会发生惊跳反射的月龄,也不能大意,TA还是有可能会乱动,不经意间把身体挪到被子里同时盖住头部。
1岁以下宝宝是「婴儿猝死综合征( 简称 SIDS)」的高危人群,在孩子床上放置毯子、枕头、玩偶等柔软物品,会增加孩子把脸埋进去的可能,进而提高SIDS的发生风险。这也是一直以来我更建议大家给孩子(尤其是小宝宝)穿睡袋而非盖被子的原因。睡袋的保暖功能很好,也不会限制孩子的手脚活动,不用担心掩住宝宝的口鼻。
言归正传,无论是从顺其自然还是从防范风险的角度看,我们都不需要把宝宝的手塞回被子里,另外比起被子,更推荐宝宝穿睡袋。
大人也喜欢这个睡姿
怎么回事?
和人类幼崽一样,大人选择这样的睡姿,自然也是因为感觉舒服。
美国睡眠基金会资料显示,睡觉时把手臂对称放置于头顶有助于保持脊椎对齐,防止肩部、颈部疼痛,缓解腰痛。不过,这里要强调胳膊和腿的对称性,如果只是举起一只手,而不是两只手一起举,反而可能因为不对称的拉扯带来不适。
此外,比起侧睡和趴睡,仰睡时面部皮肤受到的拉伸、拉扯或压缩力量更小,可能相对不容易长皱纹(不等于不会长皱纹)。
当然,也有部分研究发现,侧睡(而非仰睡)更有助于防止晨起颈部疼痛和僵硬,故而具体选择侧睡还是仰睡,还是要看本人的感受。
总的来说,无论是人类幼崽还是大人,所选择的睡眠姿势基本都是经由自身数次调试后的结果,只要睡得舒服且安全风险较低,那么也不用刻意去纠正。
关于婴儿趴睡
对于婴儿来说,趴着睡是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还不会翻身的孩子。因此,在孩子睡觉时,家长要注意将其以仰卧姿势放置,做好看护。
但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自如翻身的能力,比如宝宝可以从仰睡轻松换成趴睡,同时也可以从趴睡轻松换到仰睡,那么这时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可以随孩子喜欢,不必刻意去把TA翻转过来。
除了“投降式睡姿”,人类幼崽还可能有许许多多的奇葩睡姿,你家娃又是怎么睡的呢?
end
参考文献:
1、https://www.sleepfoundation.org/sleeping-positions/starfish
2、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3293.htm
3、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Pages/Newborn-Reflexes.aspx
4、https://www.webmd.com/baby/what-is-the-moro-reflex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2022年11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注:封面及正文图片来源包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