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旗下的适乐肤品牌遭遇了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起因是涉及过氧化苯甲酰(BPO)产品可能致癌的指控。

六起集团诉讼涉及苯超标

据国际媒体最新报道,欧莱雅集团正面临六起集体诉讼的严峻形势,起因是旗下品牌适乐肤的部分产品被指疑似苯含量超标。这些诉讼主要集中在其含有过氧化苯甲酰(BPO)的护肤产品线上,BPO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的祛痘成分,近期其安全性问题却引发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质疑。


2024年3月,独立检测机构Valisure发布了一份令人震惊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在为期18天的稳定性测试中,Valisure对66种BPO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有2种产品的苯含量超标至1500ppm以上,17种产品超过100ppm,另有42种产品的苯含量超过了10ppm。欧莱雅旗下的适乐肤品牌的多款产品也位列其中。

公开资料显示,长期吸入或接触苯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造成损伤,并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苯列为一类致癌物。而过氧化苯甲酰(BPO),又名过氧苯甲酰和过氧化二苯甲酰,俗称“班赛”,是一种强氧化剂,常用于治疗痤疮,通过杀菌和控油发挥作用。然而,BPO在与某些成分混合时可能产生苯这一有害物质。

苯作为已知致癌物质,其超标使用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一检测结果不仅引发公众对化妆品安全性的广泛担忧,也再次为化妆品行业安全生产敲响警钟。

需要强调的是,全球多个监管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均规定化妆品中苯的含量不得超过2ppm(2mg/kg)。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祛痘化妆品严禁使用BPO,但在《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 修订版)》中,BPO仍被推荐为炎性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同时提醒使用者注意可能出现的轻度刺激反应,并建议从低浓度和小范围开始使用。

此外,我国自2008年起实施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化妆品必须标明所有成分,且按加入量排序排列,进口化妆品亦不例外。

尽管涉事产品目前未在中国市场销售,但在跨境代购网站上仍有踪迹,部分产品甚至热销。

曾多次陷入产品安全漩涡

近年来,欧莱雅集团多次陷入产品安全的风波之中。

2012年,加拿大环保组织发布报告,指出在测试的49个知名品牌化妆品中,欧莱雅的Bare Naturale睫毛膏被检测出含有6种有毒物质。

时间推进到2022年,美国多位消费者因使用欧莱雅直发剂而对其提起民事诉讼。

到了2024年3月,瓦利苏尔实验室的初步GC-MS分析显示,在175种痤疮治疗产品中,有99种含有过氧化苯甲酰(BPO),且其中94种在未经高温孵育的情况下就检测到苯的存在,适乐肤、Up&Up和Clearasil等品牌的部分痤疮产品亦在列。

同年5月,肯尼亚参议院也对欧莱雅涉嫌销售可能含有甲醛等致癌物质的“有害”直发剂和头发漂白产品展开调查。

欧莱雅面临品牌信任危机

截至目前,欧莱雅对于近期发生的事件尚未发表正式声明。在信息流通极为迅速的今天,产品安全问题已经牢牢占据了公众的视线。尽管欧莱雅尚未对此作出正式回应,但一系列的产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刻质疑,品牌信任危机正在悄然蔓延。


适乐肤作为欧莱雅集团旗下专注于皮肤科学与敏感肌护理的知名品牌,凭借其深厚的研发实力和显著的修护效果,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此次曝出的苯含量超标事件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对适乐肤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打击。尽管涉事产品可能并未在中国市场销售,但这并未能完全消除消费者的疑虑。这一事件无疑将对适乐肤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与品牌口碑造成重大冲击。

更为严重的是,适乐肤的安全问题并非个例。近年来,欧莱雅在产品安全方面多次遭遇调查与起诉,如同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品牌之上。从肯尼亚参议院对欧莱雅“有害”产品的调查,到美国消费者对欧莱雅直发剂的民事诉讼,再到此次适乐肤的苯含量超标事件,这些安全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严重制约了欧莱雅的发展。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对欧莱雅的品牌声誉造成了巨大冲击,或使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关注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旦品牌被曝出安全问题,消费者往往会产生恐慌情绪,进而产生抵制行为。这种连锁反应将导致品牌销量急剧下滑,市场份额大幅缩减。对于欧莱雅这样的快速消费品巨头而言,品牌信任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一旦基石受损,将对其长期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