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1月11日消息,英国报联社(PA)报道,在英国国内市场动荡之际,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1月11日抵达北京开启访华之旅。
她行前在《泰晤士报》撰文表示,上一届政府“未能认识到与中国打交道的价值”,英国“必须自信地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
里夫斯写道:“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我们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英国有近50万个就业岗位依赖对中国的出口。”
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
里夫斯还宣称:“与中国的交往也需要促进英国更广泛的利益”。当然,在她口中,这包括所谓“民主价值观和自由”、香港问题以及俄乌冲突等。
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在中国展开的这次访问,注定在英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在启程前的发言中,将中国定位为“不可忽视的合作伙伴”,一语道破了现实的真相:对英国而言,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我们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国经济有望成为本十年全球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给英国带来巨大机遇,因此别无选择,只能与中国合作。
此刻,英国正面临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市场震荡。国债收益率飙升,英镑汇率下跌,国内舆论的压力更是让这个昔日的“金融中心”焦头烂额。
面对如此局面,里夫斯依然坚持访华,其背后的逻辑耐人寻味——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访问,更是英国经济困局下的自救之举。
不得不说,里夫斯的表态很坦诚,也很务实。她提到近50万个英国就业岗位依赖于对华出口,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全球化的今天,经济脱钩根本就是一句空谈。
英国需要中国,就像鱼离不开水。此前的对华政策,更多是盲目跟随美国步伐的“政治正确”,而现在,英国显然已意识到现实与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里让我想起几年前的某些欧洲国家,它们高喊“与中国脱钩”的口号,试图在政治层面博取眼球。可结果呢?脱钩的声音越来越小,合作的声音越来越大。
即使是最为强硬的声音,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力量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里夫斯的表态,也许是英国政界为数不多的清醒之一。
英国一方面希望通过深化经贸合作缓解本国经济困局,另一方面却也试图在所谓“价值观问题”上持续向中国施压。
里夫斯提到“香港问题”和“俄乌冲突”,这些字眼似乎预示着她希望将经贸谈判和意识形态挂钩。然而,她真的有资本做到这一点吗?
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个朴素的道理:当你饿着肚子时,任何宏大的价值观都显得苍白无力。
英国当下的经济困境已经不是简单的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而中国,恰恰提供了一个可以撬动局面的支点。
从大规模的中英贸易,到金融领域的潜在合作,再到全球经济秩序中的联合力量,里夫斯必须明白,对中国的合作需要的是务实而非姿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未回避与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展开合作。
无论是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还是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中国愿意提供机会,但这个机会是建立在平等与相互尊重基础上的。
或许有人会问,中国为什么还要和这些“摇摆不定”的国家合作?这让我想到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的发展目标从来不是孤立于世界的。
我们追求的是全球化下的共同繁荣,而不是自我封闭的经济体。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与各国建立的双边、多边合作,中国始终秉持开放与共赢的理念。
而英国财政大臣此次访华,正是中国开放态度的最好证明。
说到底,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无论是英国,还是其他国家,与中国合作已经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选项。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