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场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战役,它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连蒋介石在战后都曾痛心疾首地叹息道:“这是我军‘剿共’以来,最痛心、最惋惜的一件事!”而战败被俘的国民党第74师的一名营长也感慨:“74师被歼灭以后,就没有任何国民党部队能抵抗解放军了。”
第74师作为国民党的王牌部队,是蒋介石的心头之爱,其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被视为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首。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精锐之师,却在孟良崮战役中被粟裕指挥的解放军彻底击败。那么,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呢?
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原本采取“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然而在战役过程中,蒋介石和顾祝同却急于求成,改变了原本的战术,命令第74师作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两翼和后续强大兵团掩护下对华东野战军实施中央突破。这一决策致使第74师态势突出,两翼出现空隙,为解放军的分割围歼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民党军的情报工作存在严重问题,对解放军的部署和行动知之甚少。第74师师长张灵甫误判华东野战军主力不在附近,认为可以孤军深入,直扑坦埠,结果导致第74师与左右友军脱离,陷入了解放军的包围之中。
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在孟良崮战役中,第74师与其他国民党部队之间相互猜忌、配合不力。例如,在第74师被围后,周边的国民党部队大多为了保存自身实力,采取观望态度,没有积极进行救援,使得第74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孟良崮地区多为山地,地形复杂,不利于国民党军的重型武器发挥威力。第74师被解放军逼上孟良崮后,水源断绝,物资匮乏,士兵们饥渴交加,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采取“正面反击,分割两翼,断敌退路”的战法,迅速将第74师包围在孟良崮地区。在战役过程中,解放军充分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各个纵队之间密切配合,对第74师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同时,解放军还组织了强大的阻援部队,成功地阻止了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为全歼第74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民党军在山东这片土地上失去了民心,犹如‘瞎子’和‘聋子’一般。而山东的老百姓全力支持解放军,为解放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情报,帮助解放军运送伤员和弹药,这也是国民党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中决战”计划,重挫了国民党军对山东地区的重点进攻战略,创造了人民解放军在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战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士气,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国民党军已经占领了鲁南解放区,准备向鲁中山区进攻。在此期间,陈毅、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不断抛出“诱饵”,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用3个纵队攻打泰安,想要以此吸引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回援,并在半路派兵伏击,借此夺回战斗的主动权。但是国民党军一直行动谨慎,丝毫不上当,依旧按原定计划前进,战斗局势被国民党牢牢掌握,华野部队始终处于劣势一方,战士们东奔西跑,疲惫不堪,士气也遭到了打压。
面对此种状况,毛泽东几次发来电报表示:
“其一,莫要性急;其二,切勿分兵。主力在握,歼敌机会总会有的。”“敌军集结紧密不好打时,需忍耐待机,如此处置很妥当。只要保持耐心,歼敌机会自会出现。”
粟裕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无法静下心来,部队一直难以进行有效进攻,士兵们也焦躁不安。
在华野作战期间,有许多村民自发地进行捐粮捐物,有一天,一位送水老人来到华野部队,正巧遇到在动员士兵的粟裕,老人先是鼓舞士兵们,激励战士们不要气馁,粟裕也是十分感动,便与老人攀谈起来。
老人见粟满面愁容,便说起自己钓鱼的经历:“最近不好钓鱼,每次用普通的鱼饵都没有办法钓上鱼,鱼儿对于这些普通的鱼饵都不感兴趣,要想钓上来大鱼,只能把家里珍藏的猪油拿出来,而且在钓鱼的过程中还要加倍小心,凝神静气,不然大鱼就会跑了,钓不到鱼家里就没饭吃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粟裕在老人的话中得到了启发,一下子豁然开朗,如果说国名党就是自己想要钓的大鱼,而之前的种种行为就是放饵料的过程,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现在放给国民党的“鱼饵”还不够大!
知道了失败的原因,粟裕一扫苦闷,知道想要击败国民党,就必须放出一个让敌军无法拒绝的“大饵”,与陈毅商量之后,二人决定用华野军指挥部的位置来吸引敌军,我军指挥部的位置对于敌军来说一定是一个足够大的诱饵,同时对于我军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不留神就会让“鱼”吃掉“鱼饵”之后逃跑,所以选择哪支敌军作为“大鱼”,如何吸引“大鱼”,都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