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半个月,农历新年的钟声就将敲响,3亿多流动人口的游子们,已经开始或者准备踏上回乡之路。最近,多地推出返乡置业活动,比如“宜居湖北”春节返乡安居购房季活动,目的是推进房地产市场高效交易,更大力度促进住房消费。一个新的趋势是,懂营销、懂需求、懂让利的政策+市场的“双轨营销”,往往效果更好、效能更高。
2025年,房地产市场将全面进入止跌回稳的攻坚与冲刺阶段,需要节奏快、办法多、干劲足,需要每个地方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式,也需要各部门同心共济,紧紧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大局。从形势和任务看,今年,稳住楼市也是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促进住房交易就是贯彻稳住楼市的最大精神。市场交易活跃是谋划和推动房地产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是解决市场止跌回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善于抓住房消费是对各级部门、各地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要求。我们认为,立足市场止跌回稳新发展阶段,贯彻稳住楼市新发展需要,加快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时时处处都要体现着一个“新”字。新开局、新作为,这就更加需要省市政府和领导干部争做稳住楼市工作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工作的能力水平,奠定新发展格局。房地产稳,经济就稳,这是形势也是任务。
最近这些年,我们常常强调要用“底层逻辑”看问题、办事情,“底层逻辑”就是更加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底层逻辑”来看稳住楼市,首先,就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当然是稳住,稳住这个目标决定了选择,决定了我们做什么。其次,我们面对的客观条件是什么?如果说,一个家庭,现在需要买套房子,但夫妻两人的年收入不是很高,每月还要还按揭贷款,日子过起来并不轻松滋润,我们的住房消费政策就要考虑到这些情况。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住房改革,就是中国经济底层逻辑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让人民群众住得更宽敞、更好一点,住房改革配套了系列优惠政策,当时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释放房地产市场供需活力。
再放宽视野,40多年改革路程,“放水养鱼”一直是条重要经验。联产承包,国企松绑,减轻税负,降低准入门槛……这些改革措施通过营造宽松环境增添活力、激发动力,催生出了发展的活力。这就是底层逻辑的魅力。
当前,稳住楼市就需要这样的底层逻辑,就需要这样的大格局。例如,关系人民群众购房的契税,关系减轻企业困难的增值税,关系纾困企业的土地回购,关系商品房收储的专项贷款,关系保交房的白名单放款速度等等工作,都需要从底层逻辑和更高、更长远的目标与视野来考量,审时度势持续完善政策。
目前,影响落实稳住楼市的一个问题是,老经验遇到了新情况。此前,高周转、高规模、高负债的发展模式,房地产企业留下了债务难题,地方陷入土地财政困局,以及房地产税收受到影响。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困难,越是要改革,越要放水养鱼,越要搞活市场。目前,在稳住楼市这项任务面前,还存在部门和地方“放水不放足、放水不放心”的顾虑和现象,这会导致资源配置跟在顾虑后面“挤牙膏”,弄得鱼儿们渴不死也游不动,精神高度紧张,更难说有心思去“跃龙门”了。
现在,不得不让人忧虑的一个情况是,房地产企业普遍的资金困局,已经极大影响了包括建筑企业在内的广大上下游企业的生死大局,让人不禁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三角债,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账款,你欠我,我欠他。现在还不仅企业相互欠账,一些地方政府也拖欠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的钱,而被三角债捆绑的,不仅有民营企业,也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这种三角债中,每一方都难以动弹。如果漠视或者任其恶化下去,这种三角债可能会像一头吸血的猛兽,把产业链企业乃至银行都卷入进去,从而影响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大局。这肯定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无论是从稳住楼市、防范系统性风险,还是从刺激需求、保交房以及稳定老百姓的住房资产考虑,在当前的大变局中,我们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在诸多“两难”问题凸显的今天,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权重差异,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分野,已不像过去那样清晰鲜明,而是互相缠绕。很多情况下需要从全局高度、以系统思维重新审视问题的各个环节,发挥辨证施治的创新智慧。从这个的角度来说,稳住楼市需要各方进一步“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只有各地合力“把龙门筑高,将水放到位”,才能让市场这条鱼儿游得欢、长得壮、跳得高,实现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的双赢。
实现稳住楼市及其整体效果的最优,已经成为现阶段改革发展须直面的重要任务。在狠抓落实因城施策、用好城市政府调控自主权的部署上,市级政府要铆足劲儿、扭住关键、精准发力,各显其能去拼“稳住楼市”,直到完全抓出成效。对不作为、慢作为,省级政府要抓督办协调、抓督察落实、抓失责必问、抓成果巩固。
古语有云: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懈怠。在当前这个承上启下的关头,只要解放思想、担当进取、固本兴新、善作善成,稳住楼市就有无穷的动力,发展也就显示出巨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