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宋晓龙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大师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规划师

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

2024年8月,宋晓龙以总设计师身份带领规划设计团队,在蒙古国新首都总体规划国际竞赛中提出的“草原印记·大地图腾”规划方案,从来自全球54个国家的428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这是中国城市规划作品在海外国家首都级别的城市规划竞赛中首次拔得头筹。

荣誉的背后,是宋晓龙多年潜心规划设计工作的智慧凝结,也是他和团队结合实际、深度调研、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攻坚过程。

在30余年的城市规划工作中,作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首席大师(城乡规划)的宋晓龙,不仅参与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轴线、文物等重要保护规划工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主持完成了国内外近百个规划项目,获国家、省部级规划奖50余项,多次在国家和地方重要城市规划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在光阴轮转间,他见证着、推动着一座座城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房报记者 李叶 北京报道

2024年11月中旬,正值初冬,站在北京中建大厦高层的窗前向外望去,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明净的建筑,在被染得金黄的街道上,车辆与人群川流不息,整个城市像一台上足马力的钟表,不停运转。

在中国城市规划这台巨大的“时代钟表”上,宋晓龙已经走过了30余个春秋。

这30余年里,他不仅参与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轴线、文物等重要保护规划工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主持完成了国内外近百个规划项目,获国家、省部级规划奖50余项,多次在国家和地方重要城市规划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今年8月,宋晓龙以总设计师身份带领规划设计团队,在蒙古国新首都总体规划国际竞赛中提出的“草原印记·大地图腾”规划方案,从来自全球54个国家的428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这是中国城市规划作品在海外国家首都级别的城市规划竞赛中首次拔得头筹。

荣誉的背后,是宋晓龙多年潜心规划设计工作的智慧凝结,也是他和团队结合实际、深度调研、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攻坚过程。

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部科技委农房与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首席大师(城乡规划)、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规划师,宋晓龙身上的担子不轻,在做好城乡规划项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拓展海外规划市场等工作的同时,他还承担着在实践中培养年轻一代规划师的责任。

接受采访的前一刻,宋晓龙刚结束一个工作通话,很快又要进入下一个项目的筹备中。不过,他的脸上并未因此流露出疲惫,在谈及规划工作时,宋晓龙的眼神总是充满光彩,从历史建筑的保护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理论的解析到获奖规划作品的探索,关于规划的过去、现在、未来,他都娓娓道来。

听着他的讲述,你仿佛置身于一扇时空之门前,在光阴轮转间,见证一座座城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保护与发展



一线工作中的宋晓龙。

将时钟拨回上个世纪90年代,你会看到北京城市化发展初期的景象,一幅老城保护与建设发展思潮碰撞的奇特绘卷。

彼时,我国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刚刚取消,房地产行业正值起步之际,在房地产市场化等因素推动下,许多高楼拔地而起,代价则是许多老城平房院落被拆除,社会上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整体性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

1996年,宋晓龙被分配到北京市规划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正式开启了他的职业规划生涯。

1999年,北京市规划院安排他负责编制《北京市南长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接到任务后,宋晓龙便走街串巷,深入保护区中能进入的每个院落,采访了大部分院落的居民,看到了大杂院的生活场景和拥挤的生活状态。调查中,他了解到当时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如“老旧房屋”评估尚不全面、科学,“老旧院子”粗放的、连片式的拆除对保护区风貌的破坏等情况。

在此背景下,他提出“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以“院落”为基本单元,对院落内的房屋、环境开展价值评估和质量鉴定,采取一个院落接一个院落的方式,进行保护与修缮,克服粗放式、成片化、快速化拆除和更新的模式,把最真实的历史信息保存下来,把完整的历史风貌保存下来。他的论文“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北京南北长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在《城市规划》2000年第11期发表后,得到业内关注和北京市政府的肯定。



一线工作中的宋晓龙。

北京市政府同样意识到老城的保护与发展间存在的严峻矛盾。2001年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党派团体提案第0658号:“关于尽快制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总体保护规划的建议”,拉开了北京名城整体保护的序幕。

2002年,宋晓龙被北京市规划院委以重任,作为主要负责人带队完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提出整体保护明清北京城的传统空间格局,保护具有鲜明特征的7.8公里长的传统中轴线,并做出恢复永定门城楼的提议。

值得一提的是,该规划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一次在市域范围内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系统而完整的规划。

同一时期,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划委邀请7家著名设计机构开展了“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研究及方案咨询”国际竞赛,包括北京市规划院、中国规划院、清华规划院、同济规划院、法国AREP、德国AS&P、日本日建参加了方案征集。

在这次竞赛中,宋晓龙作为城市设计所所长和总设计师代表北京市规划院,带领城市设计所同事组成规划编制组,提出了“欢乐颂”的城市设计方案,获得国际竞赛第一名。

方案将25公里长、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中轴线划分为传统中轴线、北中轴线、南中轴线,通过科学定位,为中轴线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依托老城传统文化轴,整体保护以故宫和皇城为核心的老城中心地区,腾退天坛、先农坛,恢复永定门城楼;南中轴作为未来发展轴,安排国家大型文化设施用地,远期迁移南苑机场,预留国家行政文化用地;北中轴作为现代文化轴,安排国家体育文化和生态文化功能。

这不仅是北京的中轴线,也不仅是明清两朝的北京城,更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历史的浓缩、融汇与升华,它的价值应该被世界看到。”宋晓龙表示。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老城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建设不再是矛盾的二元对立体,北京中轴线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卓越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北京的一张美丽名片。

2008年,在北中轴上,奥林匹克中心完成了建设,成功举办了29届夏季奥运会。2019年,北京南苑机场迁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24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7.8公里长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时间的见证



一线工作中的宋晓龙。

与能在短时间建造完成的建筑作品不同,城市规划是在设计落地后的漫长时光中逐步实现的。换句话说,规划师更像时间的驾驭者,这要求规划师必须拥有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既能看到过去、感知现在,还要预判未来。

宋晓龙的规划历程,正是这种能力的体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斗转星移,“微改造”提倡的“绣花”功夫,与宋晓龙在2000年提出的“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理念不谋而合。当前,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中,已经越来越多地重视了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得到精细化保护与利用,大规模拆除古城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政府和百姓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时间总是见证着规划工作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作为北京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宋晓龙高度重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引领作用,以国土空间规划牵引建筑、园林、文保、产业等多专业协同,来解决城市重点地区复杂发展问题。

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京能集团组办了京西“一线四矿”及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概念规划国际竞赛。

宋晓龙作为总设计师带领中建设计研究院、法国AREP和北京戴德梁行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在4家联合体12个国际设计咨询团队参加的比赛中再次夺得第一名。该方案提出“奋斗之路,京西矿谷”的愿景,以打造“后碳时代首都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创造性构建“一线两核·两心八点”的区域空间结构。规划为门头沟振兴北京西部区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矿山工业文化遗产,促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目前,王平矿区更新改造、永定河生态修复及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工作,正依据规划有序推进。



宋晓龙还积极拓展海外规划市场,先后带领中建设计研究院参与了蒙古、柬埔寨、孟加拉等国的首都新城规划。

除了国内的规划工作,宋晓龙还积极拓展海外规划市场,先后带领中建设计研究院参与了蒙古、柬埔寨、孟加拉等国的首都新城规划,探索将中国城市规划的理念、方法、技术,以及标准与当地国别实际情况相结合,满足国外新城建设的需要。

今年8月,宋晓龙与设计团队提出的“草原印记·大地图腾”规划方案,在蒙古国新首都总体规划国际竞赛获得第一名成绩,实现了中国城市规划作品在“一带一路”国家首都级别的城市规划竞赛中零的突破。

这份作品有着鲜明的宋晓龙团队特色,充分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绿色低碳和陆空交通6个方面的方案,不仅令人眼前一亮,且具有极强的可执行性。

这份规划方案在未来将使蒙古国新首都焕发怎样的生机?在时间的检验下,答案不言而喻。着眼当下,本次作品的海外获奖,已经展现了我国中央企业在规划设计领域的国际水准和一流水平,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将中国技术与海外文化有机融合、以规划设计引领带动中国建造走出去,提供了经验和范本。

与未来同行



一线工作中的宋晓龙。

“尽管在行业内早已是‘大拿’级的人物,他仍一直保持着随和、谦逊的态度,对我们都很和气。”中建集团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这么评价宋晓龙。

接受记者采访时,宋晓龙坦言,在生活与工作中,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坚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坚守初心,不辱使命”的理念。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就是在工作中要有信念、有理想,踏实务实,不慕虚荣;“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就是在生活中追求光明,保持乐观,积极向上,沐光前行;“坚守初心,不辱使命”就是在思想上坚守做一名合格科技工作者的初心,牢记为国家进步和规划事业奋斗的使命,永不懈怠。

在专业之外,这位博学、谦和的规划大师还保留着童趣之处。在宋晓龙办公室的展柜中,除了摆放着各类书籍、奖杯,还有一排动物图案的玩偶。宋晓龙告诉记者,“我来到中国建筑集团之后,每年春节都会摆上一个当年生肖的吉祥物,这里一共有16个,也代表了16年。”

在中国建筑集团的16年里,宋晓龙从无到有建立起中建设计研究院完整的大规划业务体系。目前,大规划业务已经成为中建设计研究院的特色品牌,也是推动全院生产经营工作健康发展的主营业务之一。

能够使人不知疲倦为之奋斗的或许唯有热爱。

如今,他最关注的是对年轻一代规划师的培养。“通过牵头参与重要的规划项目、课题研究和国际规划竞赛,一是可以锻炼队伍,提高年轻规划师的科学视野、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二是可以触摸国家和地方的城市发展动向,感受城市的发展活力,紧跟先进技术发展的要求;三是通过多方协作,联合工作,形成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技术进步的机会,以此为全院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骨干。”宋晓龙说。

面向未来,宋晓龙表示,期望自己能追随中国建筑发展的足迹,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扩大专业视野,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在城乡规划和遗产保护领域,带领年轻规划师,继续奋斗拼搏。

对 话

宋晓龙:留下记忆,记住乡愁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大师宋晓龙

中国房地产报: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您认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

宋晓龙: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件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申遗成功是北京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申遗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

同时,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征的重要标识,通过申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都城营造的理论、思想和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

中国房地产报:您一直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如针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可否介绍一下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

宋晓龙:2000年,结合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针对20世纪90年代城市大规模危旧房改造,我曾撰写论文提出“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的理念。这一理论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以“院落”为基本单元,对院落内的房屋、环境开展价值评估和质量鉴定,采取一个院落接一个院落的方式,进行保护与修缮,克服粗放式、成片化、快速化拆除和更新的模式,把最真实的历史信息保存下来,把完整的历史风貌保存下来。

同时,这一理论也反对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不提倡快速成片改造和更新,强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尽可能把能够反映各个历史阶段有价值的要素保留下来、保护起来,是一个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叠加的过程,也是传统生活方式与历史环境长期融合的过程。

“留下记忆、记住乡愁”应成为老城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座右铭”。

中国房地产报:我们了解到,您在中建设计研究院的工作履历中,从无到有建立起中建设计研究院完整的大规划业务体系,请您谈谈什么是大规划?

宋晓龙:“大规划”,泛指各种细分规划业务类型构成的综合规划业务体系,特点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孵化培育出与规划相关联的细分业务,比如风景园林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市政道路规划、文化旅游规划等。综合的规划体系建构,有利于聚集专业人才,提升中建规划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中国房地产报:在现有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值得关注的?是否有应对的策略?

宋晓龙: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部分城市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城市特色不够鲜明,很多城市存在“千城一面”的问题;二是城市价值不够突出;三是城市活力有待加强;四是城市环境品质有待提升;五是区域城乡发展不够平衡。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探索和建设实践两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要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二是城市发展应量力而行,产业导入应适应城市特点,满足市民就业需求,增强城市活力;三是加强区域协同,找准城市战略定位,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环境的区域治理水平,带动乡村振兴。

中国房地产报:在存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您看来城市更新工作的未来重点方向是什么?

宋晓龙:未来城市更新应重视三方面工作,一是必须做好体检评估工作,对更新地区的历史演变、历史价值、保护对象、房屋质量、环境要素、基础设施等现状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特别是对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进行评价,对能反映建设年代典型特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尽可能予以保留,采取措施加以维修修缮,做到应保尽保。

二是城市更新必须做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要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还要保护历史环境、历史故事、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更新不应是创造城市发展的又一个“断层”,一个崭新的城市地区,而是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互为交融、充满活力的地区;

三是城市更新是修补城市特色的重要机遇,借助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保护有价值的资源、保留质量好的房屋、拆除更新价值低、质量差的房屋,修补“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构建有特色的新老融合的城市风貌,通过城市更新,形成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好房子、好社区、好城区,形成宜居宜业智慧活力的新城市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