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自杀性自伤的儿童青少年有所增多,门诊上会经常遇到因为这些情况来就诊的患儿。虽然不少孩子出现这种自伤自残并不是真的想要自杀,但是孩子经常有这种行为,会习得一种自杀的能力,增加自杀的风险。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些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于丽萍副主任医师来和您聊聊孩子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和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预防这种行为的发生。
哪些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呢?
不良的童年经历:比如留守经历;情感忽视及情感虐待、性虐待、身体虐待经历等。
家庭中存在的不良因素:父母关系不和睦、亲子关系紧张、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等。
社会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包括失恋、学业压力、学业成绩不理想、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家庭社会支持低、被孤立等。
心理因素的不利因素: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焦虑障碍程度和低自尊。
不良的生活方式:睡眠状况不好、吸烟行为、饮酒行为、手机成瘾等。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的
帮助孩子预防这种自伤行为呢?
【提高孩子的自尊】
尊重孩子,给与孩子的恰当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对自己有积极正面的认知,能让孩子有幸福的感觉。
【培养孩子独立性】
父母对孩子不能过度溺爱、保护,适当放手,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孩子勇于挑战、面对困难的能力。
【家庭的支持】
独生子女可能接收更多的父母的心理支持,对于处于多子女家庭中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假如有心理疾病后可能在家庭中经历更强烈的疾病污名感,这可能导致自我贬低、羞耻感以及社交退缩,而所有这些都已被证明与非自杀性自伤倾向的增加高度相关。
同时,这些疾病污名感的经历不仅困扰着青少年,也困扰着他们的父母,来自父母的这种污名感最终也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父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给与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持。
【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约束力】
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及生活作息习惯。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尽量减少导致孩子失眠的外界因素。青春期的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遇到困难可以和父母沟通,不要通过烟酒来解决困难,也不要认为青春期的吸烟饮酒是很酷的行为。注重孩子的自控力及约束力的养成,避免受挫后沉浸于物质依赖等。
总而言之,孩子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父母需要的正确的陪伴和鼓励支持,让孩子身心茁壮的成长!
文字|精神心理科 于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