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奔走在基层的“牛博士”。宋仁德供图
博士后,扎根高原38年,研究对象是牦牛,他就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玉树生态畜牧业首席专家,今年58岁的宋仁德。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他为“宋博士”或“牛博士”,每当得知宋仁德要来,牧民们高兴地说:“宋博士来了,一定要到我的牛棚里再指导指导。”
38年里,“牛博士”宋仁德始终忙碌不停。他走遍全州一市五县,全身心投入玉树州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开展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营养状态研究,成果填补了牦牛科学研究的空白。他带领团队完成牦牛综合繁育性能改善技术研究,并成功推广牦牛高效养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解决高原牦牛生产率低下的瓶颈问题,使玉树州生态畜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既然选择了就要留下来
“当初,既然选择了来到这里,我就要留下来干出点名堂。”一句朴实的话语,透出宋仁德扎根玉树的初心和决心。
1986年,宋仁德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毕业,他放弃了留校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偏远艰苦的玉树州工作。择一地简单,赴一地在当时来说非常难,从省城西宁出发到玉树州需要4天,海拔高、路途遥远,让不少同行的同学望而却步。
初到岗位下乡调研,麻烦事也是接连不断。一次,在去往曲麻莱县下乡调研返回的途中,宋仁德和同事乘坐的卡车陷入了沼泽,险象环生。当时,在单位用电也比较困难,实验室的冰箱要保证运行,而那时的电时有时无情况很常见,为此,宋仁德每天都要跑去供电所协调保障用电问题。
尽管条件艰苦,但宋仁德毅然选择了留下。“刚到单位那几年,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都不咋样,但我能适应,不仅是因为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的原因,父亲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宋仁德说,自己是村里第一个大学毕业生,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除了骄傲和高兴,经常告诉他的一句话就是,“学上本事了,就得为培养自己的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为了提升科研能力,服务玉树畜牧产业发展,1997年,宋仁德通过自学考入日本宫崎大学攻读动物生产学专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于2007年3月学成归国。
在日本深造的11个年头,宋仁德主要研究牦牛的硒营养状态和青藏高原的草地放牧生态学。回国后,国内不少企事业单位向宋仁德抛出橄榄枝,但他都婉拒了。面对亲友的不解,宋仁德说:“在玉树工作了十来年,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还是要提升自我,更好服务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在这里,我是越干越有劲。”多年在玉树与牦牛打交道的宋仁德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牛”劲。
从摸底探路到创新技术
刚参加工作时,宋仁德对玉树州牦牛产业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为开展牦牛遗传资源现状调查,掌握牦牛发育生长规律,了解第一手资料,他经常到条件艰苦的地方走村串户,实地了解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生产。“牦牛很通人性,接触多了,每次去牧户家里,都会对我‘哞哞’叫,像是在欢迎我一样。”彼时,宋仁德已对牦牛一片“痴心”,从最初的牧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做起,开始了全新的牦牛科研工作。
工作第二年,宋仁德和同事深入曲麻莱县各个村开展农牧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工作。在一次前往麻多乡的路上,他们在冻土上穿行,每走一段路车轮就会深陷地下,宋仁德就和同事脱下衣服装进牛粪袋垫在车轮下合力推车,120公里的路硬是走了14个多小时。几年的艰辛付出让宋仁德摸清了当时全州各县的畜牧业家底,为地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每到冬天,牧草枯黄,草量严重不足,牧草营养下降,牦牛就会消瘦。遇上积雪覆盖,情况就更严重,再加上以前牧民不懂疫病防控,牲畜就会大批死亡。”宋仁德说,为了摆脱这种“靠天养畜”的状况,他将办公室“搬”到牦牛养殖现场,基于玉树牛种特征和区域草场实际,创新性提出了牦牛种业带动模式和“放牧+补饲”的养殖模式。
此后,宋仁德又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创立高原型牦牛“放牧+补饲精料+舔砖”的优化模式。宋仁德说:“我们在曲麻莱县通过开展母牦牛繁殖关键期有效补饲等营养调控技术、微量元素补充、牲畜暖棚合理利用、人工促情等技术攻关和实用技术集成,取得了项目区母牦牛连产率68.57%、提高45.6%的好成绩。”
“现在,公司每年能提供1500头优良的后备种公牦牛,企业发展越来越好,也切实帮助牧户增加了收入。没有宋博士这么多年的帮助指导,这些是难以实现的。”玉树黄河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诺巴仁青说。
技术传到户惠及千万家
在科研道路上,宋仁德前后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牦牛项目,涵盖牦牛育种、杂交改良、疾病防控、饲养管理、设施设备研发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牦牛产业的技术进步,也为当地牧民的收入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学高效的养殖技术要真正为牧民群众所用,才能让他们受益。”宋仁德深知技术推广普及的重要性,“刚开始时,很多牧民并不理解‘减畜增收’的意义,不相信技术能为他们带来更高的收入。”宋仁德说。
转机出现在2011年。这一年,宋仁德被选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试验站站长。该体系工作集牦牛疫病防控、畜牧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于一体,这给宋仁德更好服务牧民群众搭建了一个科技服务“便捷通道”。
此后,宋仁德开始根据牦牛品种、数量和公牛母牛的比例建设示范点。称多县拉布乡郭吾村的牧民才拉格是宋仁德服务示范户之一,他按照宋仁德的建议为牦牛驱虫,冬天补充饲料养膘,牦牛成活率有效提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这些年,我走村入户,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以一个个示范效应,影响和带动更多牧民主动学习养殖技术,整村的畜牧产业也就可以发展起来。”宋仁德说。
“宋博士从2015年开始教我高效养殖,我会按时按需给牦牛投入饲草料、驱虫药,达到高效养殖的目的。眼下是牦牛过冬的时候,因为担心冬季牦牛营养不足,所以我时常会给博士发信息、打电话,沟通自家牦牛的情况,今年还不错,又出栏了81头,非常感谢他一直以来的悉心指导。”才拉格说。
【记者手记】坚守信念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牛博士”的名号很响,关于他的故事很多,通过这次采访,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扎根在玉树38年的汉族干部。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科技特派团团长……38年来,宋仁德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声音:一定要让当地牧民通过牦牛藏羊的生态高效养殖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保护好这片草地。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宋仁德跑遍了玉树的山山水水、草原牧场,用心倾听牧民心声,努力寻找牧民群众和草原的和谐共生发展之路。他用坚守获得了当地牧民的赞誉,也书写着属于自己与玉树草原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