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咖啡遇见乡村,便成了“村咖”。
确实,同样是一杯咖啡,在不同的地方喝,感觉就是大不一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咖啡馆从柯桥田间地头“长”了出来,点上一杯咖啡,看着乡村风景,品一番别样的味道。
废旧厂房变身乡村咖啡馆
今年元旦,王坛镇沙地村“香野咖榧”馆正式开业。在这家“香野咖榧”馆里,简约书架、旧式自行车、电话机、留声机等元素随处可见。怀旧的桌椅与点缀的绿植,很符合年轻人的简约风格。点一杯咖啡,听着怀旧的音乐,或发呆或两三闲谈,看窗外田园风景;或走出咖榧馆,沿着楼梯走到咖啡馆屋顶,还可以坐在屋顶的台阶上喝着咖啡看风景,别有一番情趣。
“这里原来是个家具厂,后来家具厂搬迁后一直闲置,今年我们创建未来乡村,村里来观光游玩的人也不少,想着增加一些业态,希望用一杯咖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乡村玩。”王坛镇沙地村党总支书记张裕根介绍,在改造这个“村咖”时,保留了不少原先工厂的元素,比如墙壁上“改革促发展管理出效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等标语,地面也是原先的水泥地,只对室内做了怀旧风格的布置。为了增加“村咖”的体验感,他们还在咖啡馆外面设置了一块共富菜园景观,目前已种下各类蔬菜瓜果。穿过这个共富菜园景观,村史馆也装修一新,向广大游客开放。
咖啡馆元旦开业那天,运营方组织了一场乡村音乐会和探索爆米花亲子体验活动,吸引了近百名游客参与。孩子们在咖啡馆外的田野里尽情撒欢,年轻人三五成群围坐在咖啡馆里说说当下聊聊未来,迎新年的氛围感拉满。
“这边我第一次来,看到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很出片,这里喝着咖啡,窗外就是田园风景,非常舒缓放空。”在柯桥做纺织生意的蒋女士说,这个山村风光很美,周边还有一个“舜风稻集”,以后来这边露营烧烤也很不错。
“来咖啡馆的人比我们想象多很多,有回家的年轻人,更多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让我们这个山村知名度扩大了很多。”“香野咖榧”馆相关工作人员孙先生喜滋滋地说。
废弃水厂变成网红打卡地
如果说山区“村咖”走的是田园风,以工业园区聚集的马鞍街道国庆村咖啡馆则走工业风范。走进“水厂1989”,裸露斑驳的砖墙,铁锈色的水管,粗犷的混凝土柱子和简约时尚的吧台、颜色鲜艳的桌椅、慵懒的露营装备、艺术感满满的装饰形成极大的反差,深受年轻人喜爱。
“水厂1989”咖啡馆的主人是从事纺织电商行业的潘琴,当时因为要物色一间新厂房,偶然间发现了这座已经废弃的修建于1989年的绍兴县马鞍镇自来水厂,就整体租了下来。在改造时,突发灵感,何不保留水厂核心部分,“爆改”成“村咖”呢?
“国庆村给我的印象,这边都是工厂,没想到在这样的工业小镇里也能有这么文艺范的咖啡馆,爱了爱了。”一向时尚范的何小姐特地根据小红书的导航来到国庆村,事实证明她没来错,怀旧文艺范的“村咖”让她非常喜欢。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特意走进“水厂1989”,手握一杯咖啡,选择短暂地远离喧嚣的城市。这就像“无心插柳柳成荫”,却意外发现一种奇妙的融洽:光影、山峰、落日、清风、蓝天、苔藓、雨水……一切自然的元素营造出令人惬意的松弛感和意想不到的自然之美。
这段时间来,“水厂1989”持续走红,阳光好的周末,咖啡馆客人络绎不绝。据咖啡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咖啡馆日均客流量达到100人次左右,最多时一天超500人次。
“自从水厂咖啡试营业后,我们国庆村就出圈了,很多第一次知道我们村就是从这个咖啡馆来的。”国庆村相关工作人员方女士说,水厂咖啡自带流量,村庄也成了网红村。
“村咖”出圈带火乡村旅游
一杯咖啡什么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作为一种场景化的旅游新业态,乡村咖啡店满足了城区游客在路上、在乡间“停下来喝一杯咖啡”的刚性需求。
“我喜欢喝咖啡,更喜欢喝咖啡的场景,去‘村咖’主要喜欢那里田园或者小清新的场景,和高楼大厦的咖啡店完全不一样。”非常热衷去各地“村咖”逛一逛的施女士说。
“我觉得很多人来‘村咖’消费,图的首先不是有多好喝,更多是新鲜独特的乡村体验。因为人人心里藏着一个田园梦,向往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农家美食,追求优雅放松的乡村慢生活。”“香野咖榧”运营负责人孙先生说。
复杂奇妙的醇香馥郁,因为遇见乡村,让泥土的芬芳、艺术的气息、乡村的潜力都有了具象。“村”与“咖”二字,本身就带着“破次元”的惊喜,“村咖”的魅力,便是“碰撞而生的新场景”和“带不走的风景”。
“村咖”作为一种新型业态,无论是开在山村里,还是进驻网红村,抑或布点工业园区,事实上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新载体,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村咖’的亮眼表现,是乡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一方面,咖啡馆成为乡村与外界沟通的‘会客厅’。”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唐根年教授介绍,咖啡和当地文化不断融合,让游客在惬意品尝咖啡的同时,感受村落的独特风貌和田园生活。另一方面,乡村咖啡馆为村里带来了客流、增加了人气,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种植梦想”的土壤,为乡村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柯桥传媒集团 全媒体记者 陈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