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曾戏称,我军有火力不足缺乏症。正所谓“穷则穿插迂回,达则给老子炸。”在那个“穷”的时代,虽然我军主要以穿插迂回为撒手锏,却从未放弃对于“给老子炸”的渴求。因此,我军一位连长利用空油桶,制造出一件简易却武力巨大的武器——没良心炮。
“没良心炮”实际的名字是“飞雷炮”,发明者是工兵连长聂佩璋。当时,胡宗南部侵入聂佩璋所在的晋西北,他营建的碉堡群给我军造成了巨大麻烦。由于我军缺乏重火器,因此经常造成严重的牺牲和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点,出身科班的聂佩璋,利用空油桶,制造出一种强大的土炮——“飞雷炮”。经过数次测试,“飞雷炮”可以装填6~8公斤的炸药包,其射程可以达到100~150米之远。爆炸炸点半径 10 米内的各种障碍物均可摧毁或破坏,半径 20 米内的敌人即使没有被炸死也会完全丧失战斗力。
1947年9月,“飞雷炮”首次参加战斗,在陕州东门的战斗中,“飞雷炮”成功摧毁敌方碉堡。勉强逃出的国民党俘虏哀叹道:
“你们用了那么厉害的炮弹呀,快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震碎了。”
后来,这种低成本的武器在解放军中大量推广,并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早在战前,中原野战军在一次军事训练汇报演习中,就曾做了一个飞雷炮演示。对此,陈毅评价道:“我留过洋,还没见过这种武器。”刘伯承也说,飞雷炮可以在敌前障碍物中开辟道路,可以摧毁2敌人纵深的坚固工事,弥补我方火力的不足。
在全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我军以180 余门“飞雷炮,将10000多公斤的炸药投射到敌方阵地,将敌军盘踞的李围子炸成一片焦土。仅仅90分钟内,敌军便全部投降。即便如此,他们还心有余悸、念念有词地说:“打得好惨,打得好惨。”
据国民党军俘虏称:“你们的炮太厉害了,地堡、遮蔽部都不顶事,在交通壕里更不行,真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还有俘虏发现解放军的“炮弹”居然可以弹跳,蹦上几蹦才会炸。
由于飞雷炮的杀伤效果太过震撼,因此国民党士兵心有余悸地将“飞雷炮”命名为“没良心炮”,因为这种炮并不是把人炸死,而是把人活活震死。尸体双目原则、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却被震碎了。从此以后,“没良心炮”取代“飞雷炮”,更为我们所知。
飞雷炮不仅在攻坚战中管用,在防御战中,同样能起到奇效。因为这种武器可以与其他火炮构成严密的火力网。射程较近的飞雷炮,可以填补其他火炮的死角。飞雷炮不仅可以阻击大型敌群,甚至能唬住坦克,让他们不敢前进。
到了朝鲜战争,飞雷炮也让气势汹汹的联合国军尝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按说朝鲜战争时,我军武器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限于联合国军的空中优势,使得重型武器很难运载到前线。因此,“没良心炮”再次大显神威。
1951年5月20日,第五次战役已经接近尾声,志愿军各部进行撤退,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63 军第 189 师 566团担负殿后任务,并与美军第9师、英军第 28 旅以及部分韩军进行了激烈交锋。
经过一个月的血战,556团已然粮弹两缺,打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每个连只剩下四五十人,战斗力锐减。
据战斗英雄杨恩起老同志回忆,在这场阻击战中,美军实际并不可怕,因为他们只要一出现伤亡,就会溃退。而真正难缠的,实际是英国人。当时英军28旅参加过2战,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大胡子士兵,动作娴熟、武器先进、吃苦耐劳、悍不畏死。
此时的566团已经转入了撤退,必须用重型火力压制英军的追击。但是当时,喀秋莎 BM-13 火箭炮的口径只有 132 毫米,而且根本拖不上山,因此派不上用场。
最终,我军工兵再一次想到了飞雷炮。于是工兵们挖了几个土坑,用空汽油桶和黄色炸药包制成“飞雷炮”,随后对敌人打出一阵“排炮”。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多名英军士兵被活活震死。据杨老回忆,刚才还嚣张无比的英国兵竟偃旗息鼓长达半个小时。趁着这个机会,朱彪团长摆脱了追兵,成功带领全团逃出生天。
直到后来,英国人也没搞清,到底是什么火器阻止了他们的追击。28旅上尉诺斯·汉克尔在作战报告中提到:
“中国军队从纵深射来大口径炮弹。”
很显然,英国人误以为中国有重炮,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阻止他们的,竟然不过是一些空汽油桶。
然而飞雷炮毕竟是一种用来应急的临时武器,虽然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给敌人造成了严重杀伤和心理震撼,但是这种武器实际并不可靠。首先它射程和精度不足,最远才能打到300多米。这样射程只能对敌方前沿的火力点、障碍物和浅纵深目标造成威胁。
与此同时,飞雷炮射速很低,只能做到3分钟一发。相比之下,迫击炮弹每分钟可射出15~30发炮弹。而且飞雷炮由于制作粗糙,安全性很差,多次发生炸膛事故。在小理山阻击战中,1营副班长王文礼在使用“飞雷炮”时,就曾壮烈牺牲。而小理山之战,也成为“飞雷炮”的最后一战。
随着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能够生产门类齐全的各种口径火炮。飞雷炮也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我军装备序列,然而这种武器所取得的辉煌战绩,仍然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