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是学校健康有力前进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教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着力点,也是增长点,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高度认同。从这个角度来看,主管部门都希望通过强有力的教科研活动,提质增效,在培训和发展老师,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真正开展和推动教科研活动的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教科研活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的效果,而且常常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信心满满开场,愁云惨淡收兵,是教师拒绝成长,还是活动本身质量不高,亦或是举办者没有精心设计,付出投入不够,有这些方面的因素,但这都不是影响质量效果的决定性的因素,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最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人们不是拒绝改变,而是拒绝被改变。”我觉得这句话接近真相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而言,他们不是不想改变与成长,但这种改变与成长的方式、路径、模式和结果,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和渴望,是“要我成长”,而不是“我要成长”。所以,他们就会打心底里抵触,不接受,甚至用他们的方式去“反抗”。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不是理性设计的结果,而是传统习俗、道德自发演化的结果,这种社会秩序(自发秩序)是由个人互动逐渐长出的的生命体,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更适合个人生存和发展,因此,应该减少干涉社会事务。

从这两点去考量,我们在开展教科研活动时,常常是在建构秩序,建构秩序是指系统外强加的秩序,是一种计划秩序。这种秩序是自上而下的一种顶层设计,无论设计有多么精美,投入有多么巨大,用心有多么良苦,都不能实现自发秩序里,教师可以追求各自的目标,为实现各自的目标而自主选择手段的客观效果。真正的自发秩序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的一种发自内心主动的判断、选择和行动。因此,如果我们越过了教师的意愿去代替、主导、逼迫他们成长,那么,这种成长往往就是好心办了坏事,吃力不讨好,更是收效甚微的。

那么,教科研活动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我认为尊重个体,发展内驱是恒定的方向,从当下而言,教科研活动应该首先是基于教师个体,教研组群体的一种“自发活动”,以这种原始的、粗糙的、自愿自主的“自发活动”,才是学校教科研的“魂”之所在。

我在学校管理时有一个经验,那就是非常关注来自于基层的“自发活动”,就是你提出了一个想法之后,下面基层自行开展的活动,这个活动可能很幼稚也远远达不到你的要求和设想,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这个活动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当下的水平和认知,我们所有的活动不可能绕过基层去开展,这是必须承认并接纳现实情况。另外,这些活动大体是他们思考的结果,属于原创,那么其中必然带有他们原始的意愿和热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活动开展的最真实想法。因此,我通常不会去打消他们的热情,也不去做过多的要求和指导,我会给予他们肯定,并且用“到场讲话”、“微信群点赞”等方式给予支持,我认为这些就是未来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其实,从深层次来看,“自发活动”源于“底层经验”,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现今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教育应该是经验的解放和扩充。”

教育教学的所有工作都离不开个体的经验,教科研活动也是如此,经验的特点是属于个体,有着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性,真正好的教学是不可能脱离和超越个体经验的范畴,更不可以以群体经验来取代,好的教科研活动也不是以“群体经验”来代替“个体经验”,而是去唤醒和激发个体去完善和发展“个体经验”,经验需要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教科研活动本质也是一种基于个体经验的群体活动,无论是实施还是推广都是如此。

因此,开展教科研活动,不要过度地重视专家或优秀教师的讲座,一方面是他们的讲座可能根本没有在实际层面操作过,还谈不上经验,只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应该如此。另一方面即便是他们真的做过,成功过,也只是他们自己的个体经验,有特定的时空和条件的限制,不一定适合学校和教师,如果本本主义,盲目地借鉴和牵移,很可能水土不服,甚至是非常有害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着眼点真正放回学校教科研活动的基层,重视发展来自于底层的经验,那么这些底层的经验将会带领我们走出泥淖,走向坦途,因为这些底层的经验深深地扎根在学校教科研的原生土壤里,而这些经验的生根、发展和推广将学校拥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并且,在此过程中可能涌现一大批来自于学校基层的好教师、好教研组、好管理团队,这种脱离设计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既是情理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的多重惊喜,而这将引起学校自身发展的双赢甚至于多赢的连锁反应。

“高、大、上”顶层设计,并非学校教科研活动的最优解,“低、细、实”自发活动,才是学校教科研的“魂”。当然,我的意思并非不要顶层设计,但这种顶层设计的思路要变,要从“一竿子插到底”的事无巨细的规划设计,包办代替,改变为氛围的营造,平台的搭建,资金的支持,评价的跟进,是顺势而为的推动与持续给力,要将自主权、选择权交还给教师,让他们在“自发活动”中自主、快乐、幸福的进步、收获、发展和成长!

作者简介

陈江,江西省弋阳县方志敏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西省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骨干教师;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指导、评审专家,《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江西省第十六届全运会火炬手;第六届江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学科专家。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陈 江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