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早提出健康长寿这个概念的,当属《黄帝内经》莫属。里面有很多关于“上古之人”如何实现长寿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为长寿的八个理论,想要自己也长寿,理应参照执行:
1、说情志:
这里的“说”是个通假字,通“悦”,“说情志”也就是“悦情志”,意思就是要让心情舒畅,快乐颐养。
情志问题肯定是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后世医家陶弘景在他的《养生延寿录》里也之初,大有仇和大哀思,是长寿的大忌,调和情志以致中和,同时还能长期坚持的人,一定能实现长寿。
2、戒私欲::
《黄帝内经》认为,养生主要就是在“静”中求养,让自己心里的千万种思虑全部安静下来,只剩下长寿这个念想。如此一来,人的情操就自然高尚,心胸也自然坦荡。
而很多夭寿之人,大多是不懂得自己珍惜的缘故,恣意纵情生涩,追逐名利,都是对身心巨大的消耗。
而善于养生的人,不会有太多的贪欲,心里也很少杂念妄想,凡事不会苛求多得,早上起来就知道今天要谨言慎行,不会贪欲计较钱财。
3、远房室:
房室是古人对于“性”的一个文雅说法,远房室就是要节制性生活。
为什么历代养生家都提倡要节制房事呢?因为人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肾精,肾精充盈才能生生不息,肾的活力和抵抗力就会强大。
而想要保持肾精充盈,就必须节制性事。如果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必将冬至肾精刻枯竭,自然就和长寿无缘。
4、适四时:
这是关于四季养生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享受着天地日月赋予的精华。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人也应该顺应这个变化。
《吕氏春秋》说,一个人长寿的人,并非是他原本短寿而通过什么手段去增加延续,长寿只不过是“尽终其天年”而已。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尽可能去除有害因素。
所谓的有害因素,大概就是内经所说的“六淫之气”,意思就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
5、节饮食:
我们一日三餐,总离不开吃东西,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但如果在近视方面不加节制,那就会导致脾胃虚损,伤及脾胃这个后天之本,自然难以获得长寿。
《黄帝内经》说: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
而唐代医圣孙思邈更是全面地论述了饮食节制的好处,认为进食不能太饱,更适合吃温暖的食物,也适合常吃清甜甘淡这些常识。
同时,进食的时候不要太快,细嚼慢咽、食不语等等,进食后以手摩腹,不吃生菜、生米和小豆以及陈臭食物等等。
6、常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不是说说而已的,经常运动,能后使人的精力更加充沛,身体自然就更加健壮。
比如古代的华佗,就创立了五禽戏以锻炼身体,起到强身防病的目的。华佗还说:
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7、顺性情:
什么事情都讲求一个“顺”字,如果逆天行事,或者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勉力行事,都会导致身体的伤害。
据孙思邈分析,一个人到了五十岁之后,阳气就逐渐衰减,几乎是每天都会下降的趋势。
同时,心力也开始衰减,容易出现一些健忘怠惰的变化。
这就是提醒我们,进入中老年之后,要顺应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不管是做任何事都要符合自己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尽享天年实现长寿。
8、服药饵:
做好了上述七点之外,长寿的一个要点就是进补,古人说的“服药饵”,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组成。
但我们在进补的时候,不能盲目照抄古人的概念。
毕竟在那个年代,受制于科学文化的限制,古代的“服药饵”有一定的糟粕在里面。
而且,也不能仅仅依赖药饵来实现长寿,这是应该有个清晰认知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