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产业为主、拥有全要素城市功能的产业社区,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提出产业社区相关指导意见或落地项目。产业园区的“社区化”浪潮已开始显现。
过去,产业园区以规模化、集约化的物理空间载体支持产业发展。如今单一要素已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企业和人才。面对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和人才竞争的激烈化,集多元功能于一体的 “产业社区” 应运而生,成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融合的新方向。它不仅关注产业的引进,更注重产业的培育、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服务。
2023年11月,我国“产业社区”方面首个全国性团体标准——《产业社区建设管理指南》发布。其中,对产业社区的定义是“产业社区直接或间接依托产业集群,兼备生产经营要素和社会服务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产业生态构建和社区生活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拥有复合功能,统一建设管理的区域性经济社会活动空间。”换言之,产业社区于产业集聚之外,整合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及商务服务等多元社区功能,全方位满足人们工作、生活、娱乐与休闲需求。就内涵、功能和生态丰富度而言,产业社区更复合,其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更高。
从工业园、产业园到产业社区的发展历程中,名称变化的背后是产业与城市关系相互融合的过程。早期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多聚焦基础设施投资与招商引资,着重发展生产、研发功能,生活与生态功能常被忽视。这致使产业发展与城市进程脱节,工作与生活半径毫无交集,园区宛如封闭孤岛,活力尽失,难以吸引年轻人才扎根。
产业社区则致力于扭转这一局面,伴随着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及科技产业回归都市的契机,力求打造宜业宜居的理想环境。产业社区区别或进步于工业园、产业园区之处在于,产业社区打破了地理边界,空间更开放、企业生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契合新时代产业人群 “生活即工作” 的新诉求,以实现“人产城”融合发展——在“人”的发展方面,产业社区注重人文场景营造,打造宜人宜居的生活环境;在“产”的发展方面,产业社区促进产业要素和社会要素融合,作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载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源头;在“城”的发展方面,产业社区可提升产业空间载体的价值,进而带动区域城市品质的提升,是未来产城布局的创新空间模式。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产业为主、拥有全要素城市功能的产业社区,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为此,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响应,目前,包括北上广深和重点二三线城市在内,已有超过30个城市推动产业社区的落地试点工作。
北京中关村通州园推动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型升级,打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和一流营商环境。
上海在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中就明确提出要“促进产业社区向综合功能城区转变……完善商业、餐饮等生活配套设施,营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满足就业人口多元需求,实现园区内住宅、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促进职住平衡。”这与过往提出的邻里社区、步行社区等理念的最大不同在于,“15分钟城市”引入了“工作”功能。
深圳前海产业新社区朗峻广场主打 “产城融合”,将研发办公、宿舍配套、商业配套相结合。
杭州滨江区挂牌成立了全省首个产业社区 —— 物联网产业社区,还发布了全国首个《现代产业社区治理与服务规范》。钱塘高铁新城以钱塘高铁站为核心打造未来产业社区,规划了一轴、两核、三环的布局结构,秉承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开发理念。
苏州工业园探索在用地功能混合的产业社区结构中,形成前端以“研发+生产+展示”实现产业布局,后端以“生活+居住”构建社区功能。
南京在《南京市关于促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方案(2021)》提出,到“十四五”末,规划工业用地规模控制在300平方公里,形成“产业园区-产业社区-零星工业地块”三级体系。秦淮区的壹城・数创未来中心是区内第一个4.0产业生态社区。
长沙高新区是长沙产业社区的重要承载地,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围绕高校资源,打造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产业社区。
成都创新性地将公园城市营城理念嫁接到产业社区上,把产业社区建设作为变革城市发展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到2025年基本建成20个主业突出、产城融合的产业功能区(产业社区)。
福州探索开展园区共享区建设,引导各园区在共享区配套建设住房、生活服务、生产服务等各类设施,推动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型升级。
漳州2024年初提出要打造 “16+N”百亿级以上产业社区,出台了《漳州市产业社区(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
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定产业社区规划建设标准,构建 “15分钟” 产业社区生活圈,划定了先进制造型、小微企业型、研发设计型3类产业社区。
洛阳根据《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科技产业社区建设行动方案(试行)的通知》,2024年拟认定九创航空装备科技产业社区等11家社区为洛阳市星级科技产业社区。
此外,传统的园区用地规划以单一用地性质(工业用地或科研用地)为主,在当前强调以人为本的背景下,更倾向于在产业社区内推行功能复合的布局方式,混合供地渐成趋势,要求开发主体具备多业态综合体开发运营能力。
以广州南沙新区M9用地要求为例:产业功能需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品牌、营销、结算等;配套商业功能建筑面积不高于20%;配套员工住宅(70年产权)计容建筑面积不高于20%。
与之前M0不同,M9配套比例最高可做到40%且80%计容面积可售,同时允许多家中小企业通过签订联合竞买协议组成联合体竞拍土地,统一委托国资企业建设科创楼宇,而M0的供应对象原则上为单一主体。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满足了新兴产业的需求,一方面在单个宗地项目中融入商办和住宅,让高层次人才能做到工作和生活无缝连接,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社区。另一方面,不具备独立拿地条件的中小科技企业可以积极寻求产业资源合作,抱团拿地。上市公司奥飞数据(300738)旗下子公司竞得南沙区庆盛枢纽片区M9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根据规划,该地块将打造成总部社区,以自用为主,同时引入上下游公司打造成为生态总部,以达到项目供地后评价要求。
目前,成功的产业社区,不仅是复合型产业集群,更是生活导向的“都市区”。对于城市整体发展来说,这些产业社区早已不是工业地产,而是城市区域综合开发的新动能。
1、第一代产业社区——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纬壹科技城位于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是新加坡新一代产业新城典范,项目总占地2平方公里,吸引超过400家科技领头企业、机构,700多家初创公司入驻。
汲取上一代裕廊工业园“强产业、弱配套”的不足经验,纬壹科技城在规划之初,就将自身定义为一座功能综合的城中城,涵盖产业、居住、教育、休闲等多元功能。
在产业定位方面,纬壹科技城根据城市产业导向、经济发展水平,出于产业关联度、产业成链的角度考虑,选择生命科学、信息科技、数字创意多媒体为产业主题。
不仅在整体规划上,纬壹科技城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社区。例如作为启动项目的启汇城,建筑总高20多层,不仅综合了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还设有居住公寓、科技孵化、零售与休闲等配套设施,另外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若干政府服务部门也设在其中,在建筑地下层还开设地铁站,整栋建筑充分体现了综合创新社区的建设理念,吸引了众多国际一流研发机构落户。
2、深圳首个工改工产业社区——深圳坂田天安云谷
天安云谷位于深圳中部核心区坂雪岗科技城内,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及大湾区发展的重要节点。项目总占地114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400万方,分六期开发。
在产业上,依托龙头企业(华为)打造垂直生态,定位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图谱,也是国内首个以“云计算、大数据”理念规划的智慧园区。从13年开发至今,招商运营表现一直是深圳市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项目的典范。目前已建成一二期产办面积约84万㎡,一期散售二期租赁,二期租赁面积38万方,出租率93%,租金高于周边15%-20%。入驻企业超760家,其中世界500强8家、上市/拟上市58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家、专精特新9家。
3、产业+人文社区营造——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
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前身是茅洲山工业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由于原有产业能级不足,通过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相结合,按照“厂房+写字楼+配套”规划,打造一个集研发办公、高端生产、生活配套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建筑体量也从原先的5万平方米,拓展至23万平方米。
园区包括一栋23层科创大厦(“工业上楼”模式主体)、3栋5层研发办公楼、1栋人才公寓、1栋综合配套楼,配有会议中心、美术馆、员工食堂、咖啡店、书吧、篮球场、商业街等配套设施,重点倾向人文社区的营造。
面向科技创新需求,传统同质化的工业用地布局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人才的聚集,必须要使园区空间与城市空间互通、共融,创造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混合的新功能布局方式。
从传统的产业园区更新为产业社区,也成为现代园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模式。从空间上看,产业社区打破了地理边界,用地混合发展;从功能上看,产业社区在科技、产业功能基础上,需要满足人生产和生活的多元需求;从产业上看,产业社区更注重产业生态的构建,完善技术、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支撑,促进产业集群良性发展。
文章来源:乐居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