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时间回到1943年5月30日,鄂西会战进入收官阶段,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鉴于陈诚已返回长官部所在地恩施亲自指挥,当面第六战区的中国军队也越聚越多,已知无法再扩大战果,乃下令全体部队“返转”,不过这家伙仍不死心,暗中筹谋在撤退途中杀个回马枪,企图再寻歼第六战区主力一部。


(陈诚调任远征军司令长官)

横山勇这厮,是抗战后期最凶恶的日酋之一,作战指挥非常狡猾,观察战场情况至6月3日上午,横山勇果然发现了期待中的猎物:王甲本第79军在追击过程中,位置明显突前。

横山勇当即命令精锐第13师团停止撤退,就地展开部队张网以待,为了彻底消灭第79军,横山勇还特地询问军司令部作战参谋:高品彪少将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目前撤到了什么位置?

参谋立正回答:在大堰当地区,正按计划向公安地区撤退,横山勇冷笑一声,下达了作战命令:“令独混第17旅团,改变方向急行军赶至宜都,从背部攻敌79军,要以闪电般的速度,配合第13师团钳掉它”!

这道命令被迅速下达,横山勇品着茶坐等第79军被歼的消息,在这个老鬼子看来,吃掉“土木系”三大基本部队的这个军,一个师团加一个旅团完全够用了,也足以给陈诚当头一棒,找找撤军的场面。

然而到了6月5日的深夜,第13师团主力已经跟第79军全面接火,横山勇仍然没有等到高品彪旅团到达指定位置的电报,日军司令官大怒,要求马上发电联系,过了一会,军司令部作战参谋高岛,拿着电文进来。

横山勇扬着眉毛急问:他们到达宜都没有?速度太慢!高岛一边苦着脸递上电报,一边报告说:“独混第17旅团在裴李桥附近,突然遭遇强大敌人,情况危急”!

横山勇压根就不信,瞅着地图怒斥下面的参谋们:这一带怎么会有强大的中国军队?电告第17旅团,不要与敌纠缠,火速去宜都歼敌79军!

1943年6月6日凌晨,位于沙市的第11军战斗司令部,终于接到了高品彪少将噩耗般的回电:旅团已被中国军队第74军分割,无法按命令向宜都运动,敌攻势猛烈,已有三个大队长阵亡!

横山勇瞬间脑袋瓜子嗡嗡的,呆立在地图前半晌不语,根据随行参谋的回忆,这个日军司令官最终喃喃说道:“虎之师,虎之师,不是徒有虚名,电令全体参战部队,撤退”!



一、出道未必就是巅峰

鄂西之战足以说明,就军级规模的野战部队而言,王耀武第74军绝对是日军的噩梦,当然也是鬼子战场上最强大的对手,横山勇是非常骄狂的一个日酋,这厮能够服软,自然说明问题。

一般来说,日寇第11军经常性下辖七个左右的师团,严格意义上属于“集团军”建制,也是武汉会战后,侵华日军唯一的野战机动兵团,加之武器装备和单兵素质的优势,第11军从来没有把中国军队的一个军放在眼里。

比如企图捕歼第79军的战役,横山勇只动用了一个甲级师团和一个独混旅团,也就20000来人的兵力,敢于围歼同样是20000余人的中国军队一个军(下辖第98师、第194师、暂编第6师),可见日军之骄狂。


(王耀武少将)

鄂西会战之初,日军动用的全部三个半师团,居然连续击溃了第六战区的两个集团军!战区代司令长官孙连仲指挥的部队,尽管多达30多个师,仍然无法顶住日军的攻势,连石牌要塞也一度岌岌可危,

说明第六战区真的没啥王牌部队,包括第18军也无力在野战中跟日军硬刚,而第74军则无疑是个例外,王耀武当时并非全军北上,仅以区区两师兵力,就差点打垮了日军的一个旅团,

当时独立混成第17旅团正奉命赶往宜都,在途经磨盘洲西南的裴李桥(培驴桥)时,突然与74军主力遭遇,这得算是狭路相逢,双方随即扭打在一起,遭遇战从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

激战中,日军独立步兵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先后被74军击毙,高品彪旅团战场伤亡超过2000人,狼狈而逃,成为这次会战中,日军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

横山勇知道遇上硬茬了,再也不敢杀什么回马枪,下令日军各部纷纷撤回原防,如此鄂西会战的结局,总算不太糟糕,陈诚战后则习惯性宣称“大捷”,其实水份实在太大,一抹亮色只是第74军在追击阶段的表现。

话说回来,第74军在抗日战场上,能有如此强悍之战力,当然不是一挥而簇的事,到鄂西会战的1943年,中国军队已经拥有100个以上的步兵军,怎么只有这支部队能够异军突起呢?


(孙连仲)

有必要先回顾下第74军的历史,该军火线组建于淞沪战场,不过真正成为“抗日铁军”和日军最头疼的对手,还得从1939年算起,包括武汉会战期间的万家岭战役,第74军都算不上是一流主力。

整体来看,抗战初期第74军只能列为较强而非头牌,该军初创时,俞济时的第58师已被纳入“调整师”行列,装备水平尚可,而王耀武第51师由于远在陕西汉中整训,装备水平属只属二流。

1937年9月1日,第74军正式组建时战斗序列如下:

军长:俞济时中将

第51师师长:王耀武少将,下辖周志道151旅和李天霞153旅;

第58师师长:俞济时兼(后冯圣法),下辖邱维达第172旅和吴继广第174旅。

军直属部队为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团、一个辎重团,以及警卫、通讯、卫生分队,全军辖两师四旅八个步兵团共21000人左右,注意此时第57师还没有纳入该军指挥。

编辑搜图其中第58师全师装备有重机枪54挺、轻机枪274挺、掷弹筒243个、山野榴炮16门、迫击炮和平射炮30门,每个步兵排配备中正式步枪30支、捷克式轻机枪3挺。

而王耀武的第51师就要惨了点,因为该师是以原补充第1旅扩编而来,在扩建时填充了地方部队陕西警备旅,一下子就拉低了全师的装备水平,连步枪数量都不太充足。

理论上说,作为中央军嫡系部队,第51师本来也列入第三批“调整师”的范畴,结果全面抗战突然爆发,该师尚未及换装,就直接开赴了淞沪战场,旋又鏊战南京。

南京保卫战中第74军损失惨重,根据第51师的战后报告,该师在战役中伤亡失踪高达7855人,武器装备几乎全部丢失,其报表上损失的武器有:

汉阳造步枪2381支、中正式步枪1019支、捷克式轻机枪56挺、勃朗宁轻机枪59挺、三十节式重机枪80挺、20响驳壳枪108支、10响驳壳枪185支、左轮手枪90支、信号枪38支、82毫米迫击炮22门。

另损耗汉阳造刺刀2859把、中正式刺刀924把、钢盔3050顶、防毒面具960具,这基本得算损失殆尽了,不过倒是能看出第51师的装备水平,当时确实很是一般,没啥硬家伙。



二、打鬼子也需要硬家伙

王耀武在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直言所部装备太水,吐槽第51师直到武汉会战期间,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手持“汉阳造”,也就是说连中正式都没有配齐,火炮、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的数量也远低于第58师。

在武汉会战的万家岭战役中,第51师每个步兵营仅有3挺重机枪和迫击炮一排,师属炮兵连只有很老的克虏伯山炮3门,属实惨了点,要说此时的第74军手里家伙什实在不趁手,当然没办法成为什么王牌军。

这一情况直到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才终于有所改善,由于俞济时的特殊关系(他叔管后勤),第74军在长沙整补期间,优先获得了中正式步枪、轻重机枪的补充,总算是不扛汉阳造了。

另外,期间调入该军建制的第57师施中诚部,虽然是杂牌直鲁联军的底子,却意外入选了第一批“调整师”行列,故装备水平虽然略低于第58师,却是远优于第51师,算是个意外的惊喜。

如此“三五部队”(51师、57师、58师)在1939年底成名时,部队整体装备水平总算赶上来了,步入当时中央军第一流的水准。



第74军真正的成名之战,当属1941年3月的上高会战,这一仗能够打成“抗日最精彩一役”,罗卓英和王耀武的正确指挥固然很重要,其实也与该军整体装备水平提升大有关系。

会战前完成整训的第74军兵员不仅比较充实(每个步兵连满编有150余人),而且每连装备9挺捷克式轻机枪(还配有60迫击炮和枪榴弹),每个营则编有一个重机枪连,装备6挺“民二四式”重机枪。

上高会战是“后退决战”的首次运用,而且用的相当不错,罗卓英以并不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大破日军两个半师团,其中第74军居功阙伟, 连阻击带野战都参加了。

战后论功行赏,第57师遂有“虎贲”之名,第74军获飞虎旗一面,实话实说,在正面抗日战场上,能以两个师对阵日军一个野战师团而不落下风者,恐怕唯74军耳。

上高会战为什么打得漂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