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不少人在目睹飞机坠毁的新闻时,总是会惋惜之余,内心闪过一个想法:要是每个人都有把降落伞该多好,那样不就可以安全脱险了?毕竟,飞机损毁可以重建,而生命的逝去才是最沉痛的损失。



的确,设想一下,如果每逢飞机在空中发生故障,人人都能背上降落伞,一跃而下,天空中绽放的一朵朵彩伞,象征着每一个生命的奇迹生还。飞机的损失不算什么,人命关天。

这样,全球观众还可以通过视频见证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随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那该多么美妙。

然而,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实际上,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首先,跳伞并非儿戏,它需要严格的训练和技巧,否则即便手持降落伞也可能导致严重伤害,甚至残疾。



如今,一些旅游项目提供跳伞活动,似乎老少皆宜,给人一种跳伞不难的错觉。

但事实是,这样的跳伞活动有其特定的前提条件:包括事先的培训、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专用的跳伞飞机、以及严格的气候和高度选择等。

那么,对于民航飞机上的乘客而言,他们会接受专业训练吗?飞机会在合适的高度和气候条件下选择跳伞吗?在飞机发生紧急状况时,每个乘客旁边会有专业人员指导他们穿戴伞包和防护服,并逐一引导他们跳伞吗?

其次,民航飞机的紧急事故通常都是突如其来,跳伞根本无从谈起。



有的事故中,飞行员的沉着应对避免了灾难,有的则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瞬间解体或坠毁,哪里还有时间和机会跳伞?

哪怕有一线时间间隙,飞机剧烈摇摆甚至坠落时,普通乘客能否在那种条件下安全跳伞?

第三点,民航飞机的事故大多发生在起降阶段,这时的低空跳伞显然是致命的。

只有受过专业飞行跳伞训练的飞行员,在高科技弹射装置的辅助下,才有机会弹射逃生。而普通民众拥有这样的能力吗?

第四点,民航机的正常巡航高度大约在8000米左右,这里的低气压、缺氧环境,如同在珠穆朗玛峰顶。



在飞机舱内,由于飞机的自动调节系统,人们可以舒适地坐在其中。但一旦走出机舱,立刻会因为缺氧和低温而失去生命。在这种情况下,纵使能够跳伞,结果也是九死一生。

而专业跳伞运动员通常是在700米至4000米的高度进行跳伞,与此相比,民航机的高度显然超出了常规跳伞的范围。

第五,民航机的设计特殊,在紧急状态下,舱门几乎不可能打开以供跳伞。

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发生故障,短暂的时间内,飞机颠簸的状态下,根本无法执行打开舱门的动作;而在8000米的高空,飞机内外巨大的压差,强行打开舱门只会导致机上人员和物品被强大的气压吸出舱外。



而且,民航机的舱门并不适合跳伞,只有在紧急情况时弹出的充气滑梯。尽管未来可能会有跳伞专用门的设计,但这种假设在此不做讨论。

第六,机组人员能否通过跳伞逃生以保留“活口”?

有人提出,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可以接受训练,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跳伞逃生,这样也能为事故调查提供“活口”。



但这种想法显然不切实际,如果机组人员在危急时刻选择逃生,留下满机的乘客等死,这种制度会被接受吗?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某次飞机发生故障,空乘人员给每位乘客纸和笔,要求写下遗言,并由机组人员带着遗言跳伞传递给家属。

这个故事纯粹是虚构的,实际上,在飞机失事时,只有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生存机会。

因此,在民航飞机失事时,跳伞逃生的想法在当前科技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当然,未来科技的发展或许能使每个座位都配备成可以弹射的座椅,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能自动把人弹射出机舱,并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安全着陆。

不过,即使这种条件得以实现,为何还需要跳伞逃生呢?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飞机出现问题时保障乘客安全的设想,比如将飞机的乘客舱整体脱离并用降落伞降落的方案,也曾引起广泛讨论。



不过,若乘客舱自身出现问题,那又该如何呢?这个问题着实令人头疼,还是留给科研人员去思考吧。

无论如何,民航飞机目前仍是安全性最高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行安全的保障也将日益完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