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训”备战阶段,每到周末,约人一起进行长距离训练,已成为大众跑者的必修训练科目。
曾在2000年日本山口全日本实业团体半程马拉松创造中国女子半程马拉松(1:10:01)最好成绩,前中国中长跑国际运动健将,现山东体育学院中长跑教练崔国梅指导回顾自己的运动经历时强调,“有氧训练和间歇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提升和巩固马拉松专项耐力,还得靠高质量长距离训练。”
有多年在日本训练和比赛经历的崔指导谈到:日本马拉松训练注重大运动负荷训练模式,许多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并不如我们,但是耐力水平,或者说专项耐力要远远高于我们,这是因为他们擅长通过大运动负荷训练模式不断提升耐力水平,弥补在绝对速度上的缺陷。
由于常年坚持大运动负荷模式,所以我们看到的日本运动员身材都比较瘦小。此外,日本各种各样的路跑比赛非常多,各种比赛完全以竞技成绩为目的,运动员跑得都很激进和热血。
因此,“以赛代练”模式是日本非常看重的训练手段。俱乐部的运动员通过比赛展现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训练动力。除此之外,俱乐部内部也会定期进行组内对抗赛。特别是到了周末,30公里以上长距离训练的对抗强度不亚于比赛强度。
目前,大众马拉松爱好者正处于“冬训”阶段。崔指导认为:在冬季,每周坚持1次长距离训练,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在做运动员时期,冬训期间每周12~14次训练,周一到周六,一天2次训练(有时候晚上自己还会加一点身体素质训练),周日,1~2次训练。其中,有氧训练的比重占了10~12次,间歇训练2~3次,周末长距离训练1次。
当然,为了保持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大家没有必要每次长距离训练都全力以赴去拼,要根据自己的训练情况,近期训练目标和下一步比赛目标,合理安排长距离训练强度。 借此机会,崔指导还给出三种不同训练强度的长距离训练方案,供大家参考。
耐力水平是马拉松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任何时期重视和强化耐力训练是必要有的。就马拉松项目特点来说,单次长距离训练课的运动时间一定要接近于或超于比赛用时,从而让机体适应更高比赛强度,更长比赛时间的需求。
因此,低于有氧配速的长距离训练课在训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备战比赛期间,我们会进行35公里、40公里,甚至45公里等低强度训练(心率:140次/分以下),由于训练强度比较低,实际上跑完身体也没感受到很疲劳,训练效果也不错。
有氧训练强度,也是大家通常所指的心率145~150次/分的训练节奏,与混氧强度相比,有氧训练强度的节奏感和体感相对比较舒服,是巩固和提升运动员心肺功能最好的训练强度,也是日常专业运动员采取最多的训练强度。
此外,有氧训练强度也是巩固和修正跑步技术最好的训练强度,毕竟一旦进入混氧强度和无氧强度时,技术或多或少还是会出现一定的僵硬。通常,我们在进行长距离有氧训练时,会2人并排领跑,每5公里一轮换,这样时间过的很快,也能锻炼各自的控速能力,大家的体验感也很好。
想冲击好成绩,仅有低强度训练还不行,否则一旦进入比赛强度,运动员生理很难适应比赛节奏。因此,大家在日常训练中还是要增加强度课训练。例如:间歇训练、5公里、10公里、15公里测验和拉练等。当然, 对于全马选手,与比赛特点和强度相关联的30公里以上的训练,是必须要进行的。
在日本训练期间,不等距离的路跑比赛比较多,因此我们采取“以赛代练”的比赛模式比较多。但是,在山东队冬天训练期间,要想提升训练强度,就只能队内自行安排长距离混氧训练。
例如:教练会按照运动水平,测验目标,分好各个梯队,来进行高质量的30~35公里混氧训练,从而在赛前让机体适应和具备挑战比赛强度。
总之, “大运动量”模式是冬天训练应该重视的训练理念,“长距离”训练是冬天应该多尝试的训练内容。 唯独在适合长距离训练的冬天积累更多的有氧耐力水平,特别是长时间奔跑的能力,才能在开春迎来比较好的竞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