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庆假期,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盛宴——“心想事成,遇见府楼猴”大型文旅系列活动在潮州古城上演。随着灵动俏皮的卡通府楼猴入城,激昂热烈的英歌舞一路舞动,广济楼前锣鼓喧天,广济桥上非遗展演精彩荟萃,天水路万人空巷,市民游客争相观看。

潮州,一座承载着两千多年历史和底蕴的文化古城,以其独特的潮州文化闻名遐迩。这座精致的秀美城市,不仅浸润着千年的文化脉络和城市肌理,更淬炼出潮州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潮州人优秀的意志品格。潮州文化是这座城市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潮州不断优化文化供给体制机制,以加快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深化潮州文化传承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潮州文化绽放新的光彩,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


府楼猴巡游场面。 资料图片

活态保护

千年古城“烟火气”十足

清晨,在古城上西平路,附近的居民每天都会不约而同来到这里“上早市”,市井烟火气十足。“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早市依旧很热闹,我每天都来采购食材,还能与街坊邻居聊聊天。”家住中山路的刘姨告诉记者。刘姨的生活方式正是潮州保护古城、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

“潮州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浓厚的烟火气、人间味,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这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对古城的高度评价。

早在1986年,潮州便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晰保护与开发的界限,开启了保护古城的漫长征程。历年来,潮州先后出台《潮州名城保护详细规划》《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潮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文件,详细明确“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延续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内容,并以法律形式注重保护特色地貌和自然景观,保持以“三山一水一洲”为代表的城市空间环境和山水文化,强调从整体上保护老城。

潮州古城核心区2.3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留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有着720多条走向讲究、纵横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古城内古牌坊、古府第、古民居随处可见,5.8万原住民在此居住生活,共鸣着潮州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

近年来,潮州高质量实施古城提升行动计划,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城“百家修百厝”“微更新”“微改造”,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修缮,一批古建民居重焕光彩。以太平街义兴甲巷为示范,古城区33条街巷启动了“微更新”项目,进行古民居沿街立面维修、巷道路面铺设和市政管线改造,实现历史街区的活态保护。可以说,潮州古城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标本”,历史街区不断自我更新,延续了市井生活“烟火气”,使得品工夫茶、逛牌坊街、听潮曲、吃潮菜这些独特生活气息,在这里随处可见,古城居民得以安居,游客也心向往之。

目前,潮州正以古城为依托,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发展潮州文化,赓续中华灿烂文明。通过印发《加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工作方案(2024-2025年)》,提出将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牵引,着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潮州力量。

文物“重生”

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

走进潮州古城旧县巷中段的廖厝祠,潮州木雕、石雕、灰塑、彩画等民间工艺随处可见,整体气势恢宏,古朴沉稳。廖厝祠修缮工程是潮州市“百家修百厝(祠)”重点项目之一,历时3年,这座始建于民国的建筑经过由表及里的深层修缮,最大力度保留了原有潮州民间工艺,重现昔日荣光。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少历代名人仕宦在此建功立业,留下延续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人文鼎盛,古迹荟萃。近年来,潮州创新文物修缮保护机制,启动“百家修百厝(祠)”工程,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聘请一批古建专家成立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启用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开展古城修缮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项,仅古城就占了7项,可谓名副其实的文物“博物馆”。

在政府推动、专家指导、社会捐资多方合力下,古城掀起保护修缮文物古建的热潮。海阳县儒学宫、唐伯元故居、铁巷陈宅等文物保护单位重新恢复潮式建筑原貌,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如今,随着潮州文旅蓬勃发展,古城古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日益凸显,民间主动修缮、盘活古建筑之风日盛。多年的古民居经过匠心修复、合理改造得以“重生”,摇身一变成为一座座极具潮州特色的客栈、茶舍错落点缀于古城,为文旅添光增彩。

载阳客栈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清代老宅,已成为传统民居、工夫茶、潮剧等爱好者的聚会地,老宅的岁月痕迹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很多游客奔着感受潮式慢生活来到潮州旅游,最惬意不过是寻一处潮味十足的客栈,配上潮州工夫茶,便可以舒适安静地呆上很长时间。

夜幕降临,在古城北部,镇海楼华灯初上,如期上演的激光投影秀带领市民游客“穿越”千年时空,感受山水宋城千年神韵,引得市民游客驻足观赏。2021年,这座曾经沉寂破败的旧府衙经过还原复建,重现潮州府治昨日辉煌,此举也打破古城北片区的寂静,焕发文旅新活力。

同时,潮州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启动古城街区改造提升项目,以“海阳县儒学宫”“潮州影剧院”为核心,重构宋代美学生活场景,打造地标性夜间经济生活集聚区。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广济桥“凤城之光”灯光秀,为古城夜间经济增光添彩。通过文字、图片、动画、VR影像等形式,进一步深化文物与公众互动共享程度,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潮州文化的魅力。

非遗传承

文旅融合绽放新光彩

走进潮州古城,从牌坊街由南向北而行,潮绣、木雕、手拉壶等非遗大师工作室点缀大街里巷,众多手工艺术精品让人应接不暇。在广济桥上,潮绣、手拉壶、潮州木雕等非遗匠人正向游客展示精湛技艺,这样的非遗活态展演,让市民游客真切感受到了潮州非遗的魅力和“桥市”的独特文化。

潮州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上,更渗透在潮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作为潮州文化的一张名片,工夫茶成为潮州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深宅大院,都能看到人们悠闲地品茶聊天的身影,那一壶壶滚烫的茶水,不仅滋润了人们的味蕾,更滋养了潮州人的心灵。

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06项,非遗项目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潮州抓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组织公益活动培育非遗土壤,跨界融合创新“非遗+文创”“非遗+文物”等方式,让潮州非遗大放异彩。同时,还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邀请多位非遗传承人担任院校客座教授,举办非遗公益培训,编撰了多部非遗教材,为培育非遗土壤、培养非遗传承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投身于非遗的传承与发扬中。祝书琴刺绣工作室的负责人张哲翰,便是其中一员。他放弃了广州的高薪工作,回乡接手母亲祝书琴的潮绣事业,并设计了众多偏年轻化的刺绣文创商品,深受游客的青睐。

非遗在创新中不断焕发活力,而非遗展演则让更多人认识、喜欢上璀璨多彩的优秀潮州文化。潮州古城内的牌坊街、广济桥、广济门城楼等文物景点,已成为非遗的常态化展示点。在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期间,潮州还会举办各种以非遗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如“千年神韵·大美潮州”古城花灯展、“文化古城·乐享名街”春节群众文艺活动等,通过结合国风、市集、非遗、寻宝、民谣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打造多元、互动性强的空间场景及沉浸式体验活动,提升各景点人流量,带动古城旅游热度。

此外,潮州正积极推动各文化领域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探索打造多元文化加持下的文旅强市。近年来,潮州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巧妙地将自然、文化与美食等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并策划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在潮州发布的22条文化旅游线路中,就包含了多条以非遗为主题的线路,让游客在短短几天内就能领略到潮州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与美食魅力。

回首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信心百倍。潮州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文化探源工程,加强潮州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保育,重塑文旅融合新路径,努力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潮州文化,让历经千年沉淀的潮州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