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哲 通讯员 青 组

“生军叔您好,我是村委小贺啊,今天您家里有人吗,我到您家里来登记一些相关信息,涉及到你的医保账户。”1月10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光明村党员活动室内,村党支部书记贺启胜正对照表格挨个拨通村民的电话,遇到疑惑他也用带着几分“青普话”的口音对相关政策进行耐心详尽地解答。谈起到村任职以来的经历,这位2024年通过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计划选任到海晏县金滩乡光明村的“大学生村官”说,当时看到家乡政府发布的《致海晏籍大学生的一封信》勾起了他的乡愁,就跑回来了。“以前觉得‘为人民服务’是一句离我很遥远的口号,但当我在群众的期盼和掌声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那一刻起,我深感任重道远,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我们这个队伍,了解家乡、关心家乡、服务家乡,为这片红色热土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力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人才基础薄弱等问题是制约村级发展的关键因素。全省部署实施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计划以来,海北州坚持全链条培养、全方位关怀、全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

在海晏县三角城镇党政办公室,2024年新上任的西岔村党支部书记陈煜正在录入发展党员的相关信息,看着键盘前认真操作的身影,三角城镇组织委员哈娟说:“这些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思维活泛、知识充沛,虽然在群众工作上能力有所欠缺,但在相关政策的理解运用以及运用创新思维推动工作高效开展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通过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不但提高了整个村委的工作效率水平,更带动了其他村委成员同步进步,在政策宣讲、信息收集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有效落实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计划,海北州压实“四级责任”,精准摸排分类,对摸排的4712名大学生,区分公益岗位、县直部门临聘、毕业未就业等“八类”人员,建立“有回村意愿”“需重点动员”两类台账,逐村建立大学生“需求库”。同时因人制宜选派,采取“两委”成员培养、职能部门调剂等“五个一批”方式,回引245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实现全覆盖。在从严审核把关的同时,抓好帮带历练,对到村“任职”大学生进行全覆盖培训,推行导师帮带,与驻村干部共同开展“四有”活动。

“我们将建设年轻化高学历村干部队伍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大学生到村‘任职’,全乡6个村党支部书记均实现由大学生担任,建立‘一名乡领导+一名老支书’的双帮带制度,通过传授经验与指导支持,加速大学生支书们的成长步伐,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环境,有效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各村的‘领路人’。”门源回族自治县麻莲乡党委书记刘芝强说。

为让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明晰职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海北州向他们讲清楚这项工作是党中央和省州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眼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作出的重要部署;讲清楚不是简单优化村级班子问题,而是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新要求的迫切需要;讲清楚不是“一选了之”“一派了之”,而是想办法让回村大学生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讲清楚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长远账”,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面前,再大投入都值得。

有引才渠道更要有制度保障。海北州制定《到村“任职”大学生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事业亟需的“大胆用”、历练成熟的“优先用”、实绩突出的“重点用”,对不胜任、不尽责的及时清理退出。整合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村(社区)“十有”工程,各县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投入资金922万元,确保到村任职大学生月平均报酬达2000元。制定《大学生创业政策“一本通”》、组建“大学生创业联盟”,引导大学生领办物业服务、学生托管等村级产业发展,搭建引才育才和返乡创业“大舞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