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有意思,我之前就被朋友安利这本书,但因为 “被讨厌 ”三个字,一直放在角落里积灰——这三个字,我是连碰都没有勇气的。

这次共读就直接选了这本,没有选择那边经典的《亲密关系》(后面肯定会读)。这个决定现在看非常正确!《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让我看到我的翻版 “青年 ”,这本书就是我的 “紧急且重要 ”。

首先,我早年是讨好型人格,是连 “不 ”都说不了的那种人,就是郑秀文在《夏日么么茶》里面演的经常被理所当然推诿工作的那种包子。后来,因为养育孩子,线上学了《发展心理学》,当讲到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 ”,我问老师:“我也有价值吗?”老师回答我:“ 当然啦, 小花小树都是有价值的,你也是有价值的。”老师话落,我泪流满面——不过,当时也只是知道我是有价值的,但并不能真心接纳自己, 因为没有找到这个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

而读了这本书后,我试着给自己理一理:

我的困扰符合 “第二个束缚:人际关系,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 ”。我的父母属于传统父母,对子女不会表扬,反而会自谦地 “贬低 ”。又因为他们多少受 “重男轻女 ”思想影响,而我又是姐姐,又是容易情绪上头的敏感性人格,很在乎父母对我的评价,就逐渐变成“牺牲自己,讨好他人”获得价值感的病态模式。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困在 “没有人认可我,我就没有价值”这样的底层逻辑里面。并没有想过: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来认可我吗?即使是父母的认可,就一定是值得我委屈自己甚至违背自己意愿、伤害自己去达到的吗?

再说期待,对于这点我也是吃过苦头的。我妈在我毕业前后,要我考公务员。而我那时候很反感考公务员。但是哪怕做了一些极端行为,我妈也只是被激起怒火,更加强硬,丝毫不妥协。这样的 “期待 ”“为我好 ”,真的让人愤怒又无奈——我妈有心脏病,我不愿意太过违背她。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哲人说的这些都是给自己找的借口 ,就像 “脸红症 ”那里哲人的解释。

以前我认为:我的价值是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都得是外界给予。我就像个乞讨的人,努力向周围的人摇尾巴。但是,我自己本身的存在其实就是价值体现!我是这个世界的一员,好像蝴蝶效应,最起码我的存在,让父母显露他们的 “重男轻女 ”;对于我女儿来说,有个和周围别的孩子妈妈都不一样的妈妈;我原来国企的领导评价我是个正直的人——这些都是我的价值啊!我终于找到了价值所在。

其次,越往后读,越发现其实我的成长是不完全的,比如羞耻感、主客体这些,都是不完整的。羞耻感这个我还需要进一步去了解完善,此处不赘言。主客体方面,在 “某某的课题 ” 这个讨论中,我一下子就悟了。之前有朋友讨论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朋友推荐了一本给孩子的相关绘本,就是讨论主客体的 。我就一直惦记这个主题。那段时间,也听到一句话叫 “尊重他人命运 ”。我发现不自以为是地干涉别人,更专心忙自己的,心定了也净了。冲突少了 , 精力都回来了。反观我爸,成天给他儿子考虑这个考虑那个,人家还不听 ,他耗神还烦躁,真的不值当。张德芬说,除自己以外都是别人。那么能控制、改变的其实只有自己这个主体 。自己有自己的功课要做,别人也有别人的功课要做。我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功课,对于别人的功课不越俎代庖。

读这本书,让我停滞的 “原生家庭 ”课题再次启动:《原生家庭》已经读了 1/3,还找了其他几本关于原生家庭解读或者实操的书一起做个主题阅读。《被讨厌的勇气》通过青年与哲人的讨论,让我知道了我的价值所在和不足之处,我可以有方向地去解决问题了!这次不是迫不得已,不做不行,而是充满动力和信心。

这本书还要再看,近几年肯定是至少一年看一遍的。还有阿德勒的理论,也要好好读一读。

作者:

Anna:第五期百日共读计划成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