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人说:你是什么样的,看到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不要妄图去改变这个世界,你能做的就是改变你自己。
因此在生活中不断修炼自己,提升心境是极为重要的。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看谁都不顺眼,遇见什么事都想指手画脚。
结果呢?闹得别人不舒服,自己也一肚子气。
其实看别人不顺眼,实际上是你的修行不够。
01
你看即是你心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五代·李煜《乌夜啼》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
一个善良的人目光所及之处,皆为美意;一个恶人,他眼中的世界就荒芜阴冷。
某天,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
日移月动,竹影摇晃。一片寂静时,佛印突然开口,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听了心里一阵欣喜,又起了捉弄他的念头。于是看着佛印的倒影,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没说什么,只是微微笑。
苏东坡回去之后,心中暗暗得意:总算让佛印和尚吃了个闷亏。
但是相比之下,到底是谁输了呢?
心里有佛,看谁都似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我们会更厌恶那些,跟自己有类似缺点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外界看到了类似自己的缺点,那么他会愈发生气,愈发排斥。
那些总说别人愚蠢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智力不够自信。那些总说别人“物质”的人,自己可能才是真正的拜金主义者。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对外界的执着和依赖,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发现,美好和奇迹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自我们内心的投射和创造。
用心去感知世界,用爱去创造生活,让自己的心灵成为一片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净土。
02
君子和而不同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宋·欧阳修《朋党论》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如果能很好的理解别人,尊重别人,那么他一定会得到百倍的理解和尊重。
因为世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更加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意识。
在一次文学探讨上,一位诗人跟陶渊明聊天,过程中谈到一句诗词,并且表达了对这句诗词的理解。
却万万没想到陶渊明则完全不认同他的说法,两个人差点翻脸。
双方彼此争夺不下,场面一度陷入僵局。
恰逢陶渊明的一位文学好友过来,了解了两个的争吵过程之后,仔细聆听了那位诗人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赞同。
陶渊明很是不解,问自己的朋友为何要偏袒那位诗人。他朋友说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文学中更是不例外,不能强求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样的。
与其双方争持,不如接纳不同,这样既尊重别人,也显得自己有修养。
一番话顿时让陶渊明醍醐灌醒。
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
人品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都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
尊重自己与他人不同,则会让你独树一帜。
尊重他人与自己不同,则会让你海纳百川。
在生活中懂得尊重不同,不会因别人的忤逆气急败坏,不会因别人的拒绝而愤愤不平。
还会让你的人生上升一个高度,遇事洒脱,变得更加悠然自得。
正如作家亦舒说的那句话:
每个人说另外一个人,道理总是一箩筐一箩筐,丈八的灯,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
做人最忌讳的,莫过于自以为是,用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的人生,把别人的生活放在自己的天秤上称重。
03
凡事不要想当然
河中石兽何处寻,上游寻觅方为真。
——清·纪昀《河中石兽》
人生漫漫长路,懂得换位思考,遇事不轻易下判断。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忍饥挨饿,大家七天没有吃到米饭,颜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饭,在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孔子默默地离开了,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去责问颜回。
等颜回煮好了饭,将饭食献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才说:“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锅没有动过的白米饭,先敬献祭祀祖先。”
颜回立刻拒绝:“不行的!这锅饭我刚才已经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着颜回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颜回说:“因为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掉了些灰尘在锅里,我觉得沾了灰的白饭扔掉可惜,于是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闻,教育弟子们说:“平时,我最信任的就是颜回,可是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你们要牢记这件事,不要随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别人,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有些时候,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也未必就是正确的。
凡事应当从多种角度去分析、认识,不要过于主观地去“我认为”、“我觉得”,这样最容易造成误会。
生活中,人人都不同。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尊重不同是一种境界。
真正成熟的人,心中充满的是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好的东西,眼里看到的也都是美好的事物,再也没有那些恼人的是是非非。
古人有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面对那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人或事,要以宽容的心态包容。
看人不顺,未必是别人不对,有可能只是自己不能理解而已。
成熟,就是允许、尊重别人与你不同。
所谓成熟,就是不断的去掉“我执”,面对那些我们看不惯的东西,不再指指点点,而是尝试去包容、接纳。
点个【赞】与【在看】,愿你懂得,看谁都顺眼,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素材综合源于网络,编辑:霄风。
更多详情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