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末期,毛主席对蒋介石的失败进行了点评,指出蒋介石麾下本有三名猛将,若能重用其一,结局或许不至于如此凄惨。
1945 年 8 月,蒋介石妄图挑起内战,却苦于没有借口,于是搞了重庆谈判,表面上与共产党达成合作,实则暗中准备内战。之后,他撕毁和平协议,解放战争由此爆发。令人意外的是,起初蒋介石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最终却惨败收场。
国民党内部的确有不少善战之人,首先要说的是白崇禧,他在国军中素有 “小诸葛” 之称。军阀时期,奉系与桂系实力强大,白崇禧便是桂系的代表,与蒋介石处于对立关系。
白崇禧出生于 1893 年的广西,家族显赫,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11 年 10 月,18 岁的白崇禧踏上革命道路,因其能力出众、才华横溢,很快成为部队中的领军人物。
北伐战争时,白崇禧已是国民党高级军官,与蒋介石有所交集,两人曾建立过友情。然而在蒋介石搞政变夺权时,白崇禧不仅未协同,还站在对立面,逼迫蒋介石放权,从此二人成为冤家对头,难以相互信任。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再度合作。白崇禧在台儿庄战役、武汉战役、昆仑关战役中表现出色,为抗日胜利贡献颇大。但在解放战争中,白崇禧多次向蒋介石提出战略指挥建议,均未被采纳,主要原因便是蒋介石对白崇禧缺乏信任。蒋介石逃往台湾时,白崇禧随之而去,却依旧未获信任。
孙立人也是国民党内的一员悍将。他出生于富裕家庭,不仅接受良好教育,还有机会赴美留学,并在英法等国接受军事训练,军事能力出色。投身革命后,孙立人表现卓越,抗日战争中,他与日军浴血奋战,重伤之下仍未让日军占领苏州河。
后来的远征缅甸,孙立人同样表现出色,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孙立人的出色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这让蒋介石对其产生怀疑,认为他图谋不轨。远征结束回国后,蒋介石将孙立人调往台湾,不让其带兵,限制了他的发展。
最后一位是薛岳,在抗日战争中,薛岳勇猛善战,堪称国民党内部的清流,上阵杀敌毫不畏惧。但到了解放战争,他却屡战屡败,如同换了个人。这主要是因为他对国民党失去信心,不愿与共产党为敌,而蒋介石对他也不信任。
这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袁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如沮授、田丰等皆有大才。然而袁绍刚愎自用,不能善用人才,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蒋介石亦如此,虽有猛将,却不能信任重用,导致最终的失败。
毛主席的这一评价,深刻地指出了蒋介石在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误。共产党这边的将领大多出身农民,文化素养相对较低,但凭借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战略和紧密的团结,最终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而蒋介石空有兵力和人才优势,却因自身的猜忌和不当用人,走向了失败的结局。这一历史教训,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