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宫的日子益发临近,外界高度关注中美贸易关系走向。有日本媒体说,根据2018至2019年期间的经验,中国分阶段降低了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正在防备美国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日前,《日经亚洲》梳理中国海关数据发现,去年,对美商品进出口贸易占中国整体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已降至11.2%,较2001年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当年的水平下降了4.6个百分点。
汽车行业已经经历了8年的美国保护主义,从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的实际关税和威胁关税,到拜登总统执政期间的更多关税和所谓的《通胀削减法案》,不过这些无理打压大多是直接针对中国车企。但随着第二个任期将近,特朗普誓言要走得更远,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外国商品征收10%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征收60%的关税。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打压没完没了,制裁一轮接着一轮。这一次更是变本加厉,2024年12月,他们把140家中国实体列入了所谓的“黑名单”,摆明了是又要搞“卡脖子”的那一套小动作。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度,中国当然不能再忍气吞声,果断推出了两条反制措施,一场新的贸易交锋就此拉开帷幕。
美国政府先是对中国一系列商品实施高额关税,部分企业不得不高价购买美国产品,造成企业利润下滑,之后美国层层加码,不断扩大关税名单,使中国大部分企业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制造业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的困境,不得不快速转型,加大自主研发的步伐。美国还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封锁,限制美国半导体产业向中国出口,这让一些对美国产品有高依赖度的企业瞬间丧失竞争力,一度被“卡脖子”。
华盛顿(资料图)
中美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两败的关系,是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强调,而美国一直在极力回避的现实。自特朗普2018年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主流舆论一直都在塑造中美之间“互不兼容”的印象,甚至将中国描述成美国的“挑战者”与“取代者”。拜登时期虽然部分掉转了特朗普时期的孤立主义政策,但在对华政策上基本继承了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政策,甚至还更进一步,在半导体等领域强化对华封锁,试图制造出一种美国把控住了中国命脉,可以遏制中国的景象。
事实上,中美关系自上世纪70年代建交以来,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总体上保持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态势。然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日益加深,两国关系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对抗性。美国不仅在外交领域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打压措施,还在科技、经贸等领域加强了对中国的围堵和遏制。而作为回应,中国方面迅速官宣将要加强对于美国的出口限制,尤其是对于美国半导体行业至关重要的镓、锗等稀土资源。
稀土(资料图)
这还不算完,中国又计划在电池部件和矿产技术出口上做文章。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以及镓、锂等金属提取技术都被列入了可能限制出口的范畴。要知道,中国在这些关键矿产领域可是全球的“大当家”,很多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这些资源。以前中国一直秉持着开放合作的态度,可现在美国这么咄咄逼人,咱也得为自己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安全考虑。
单纯谈经济不谈市场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这里的市场也要保证双方有相对合理的交易模式,比如你不能奢望印度出口我国工业品,所以我们应该获得的是我国相对优势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而美国相对优势的产品出口到我国,举个例子我国向美国输出工业品,而美国向我国输出资本,双方利用对方优势互补,也就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货轮(资料图)
从美国的战略历史谈起,要理解美国的行为逻辑,我们不能仅仅看它今天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在战争中,美国不仅全力参与,直接向轴心国提供大量的武器和物资,更重要的是,美国通过战争后期的决策和国际政策,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和科技进步,不仅让其成为了全球最强的军事强国,还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手段,向世界各国输出资本和影响力。这一系列操作最终确保了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速,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扩张领土和控制关键资源,来试图扭转局势。但讽刺的是,这种方式不仅没有缓解美国的危机,反而暴露了其霸权体系的脆弱性。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逆的历史大势。无论美国怎样折腾,都无法改变这一点。
而如今,伴随着解放军军事力量的日益壮大,美国一家独大的时代恐怕已经一去不复返。特朗普这次称赞中国领导人是一位“备受尊敬、强大且有影响力的政治家”,这可谓是对中国越来越强大实力的一种直白承认。事实证明,特朗普借用了不少中方的理念,比如“和睦相处”。这四个字,本是中国一直以来的呼声,也许特朗普意识到,如果可以装作敞开心扉,他的策略会更奏效。
特朗普(资料图)
面对现实,美国需要认清国际格局的变化,摒弃过时的霸权思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美国唯有放弃对他国的遏制政策,停止通过制造敌意来维护霸权,才能与各国实现真正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希望美国能够尽早调整立场,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融入全球合作的潮流,而不是继续沉迷于冷战思维和对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