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渡灌区
山西近年来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创新灌区建管模式和投融资方式,着力打造“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现代化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分布在山西各地的166处大中型灌区,以占全省22%的有效灌溉面积提供了全省65%的粮食产量,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压舱石和主力军的作用。
坚持“四水四定”,统筹谋划全省农业灌溉发展新格局
按照“续建改造一批、配套提升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发展思路,山西省以黄河水、境内地表水、中水等为水源,通过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现有大中型灌区扩建和新建大中型灌区,构建“五大基地、两大片区”(即运城引黄灌区、临汾盆地、晋中盆地、忻定原盆地、朔同盆地五大农业灌溉基地和太行山、吕梁山两大灌溉片区),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五年内新增、恢复300万亩水浇地,全省大中型灌区灌溉面积达到1597万亩,总灌溉面积达到2476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目标,支撑和保障全省每年3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
围绕新增、恢复60万亩水浇地任务,2024年上半年,山西省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改造加快实施,统筹推进实施新增国债支持灌区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省级资金支持灌区建设的5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目前,山西省162处大中型灌区已完成取水许可办理和水权(水量)分配,122处已完成执行水价调整,其中,祁县被列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国家级建设试点和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
锚定节水优先,全力打造灌区水资源管理新形态
山西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衔接配套,构建从水源到田间的完整灌排体系。
在含沙量较多的运城提黄灌区,推行平陆县渠道防渗加“长畦改短畦、宽畦变窄畦”的节水灌溉模式;在清水灌区,推行管灌、喷微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墒节灌等高效节水措施。在开展大禹渡、尊村、昌源河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全力推动全省灌区实施精准灌溉、智慧灌溉。
山西省持续开展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灌溉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2024年投资34亿元(增发国债资金11.9亿元),实施59个灌区改造项目,“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对77个大中型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骨干渠道完好率达到90%,同步加快田间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衔接配套,构建从水源到田间的完整灌排体系。
强化试点先行,积极探索现代化灌区建设新路径
自2016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以来,山西省秉承试点先行、改革开路、机制引领的工作思路,通过洪洞、稷山等14个试点县建设,推动全省水价形成、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工程建设与管护、用水管理等四项制度建立。
2020年,在尊村、夹马口、大禹渡、北赵等灌区,推动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试点;2021年,在夹马口等灌区进行了分类水价及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试点,在桑干河灌区进行了水权分配及交易试点,这些都有力推动了全省水价改革进程。2023年,芮城县被确定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县。2024年以来,山西省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牵引,持续加快推进芮城、祁县等“2﹢7”试点建设,带动全省灌区水价形成、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工程建设与管护、用水管理等四项制度基本建立,灌区运行维护成本测算完成率100%,大中型灌区内累计验收改革实施面积441万亩,灌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山西省将紧紧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契机,持续深化大禹渡灌区“六个一”(即配水计量“一杆秤”、水权分配“一本账”、协会管理“一张网”、水价形成“一机制”、精准补贴“一条链”、节水奖励“一盘棋”)和祁县“多轮驱动、综合施策,多元保障、两手发力,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等改革模式,全力打造以大禹渡灌区为龙头、整县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示范和样板。
“下一步,我们将以‘省负总责、市级牵头、灌区引领、县乡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紧盯灌区水权分配、计量设施安装、用水管理、精准补贴、节水奖励、用水户参与等工作,同时加快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建设和灌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灌溉管理水平,全方位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水利贡献。”山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成接安说。
原标题:山西: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