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台湾沦为“诈骗岛”的标签,早已广为流传。每天4亿元新台币的诈骗金额,让人震惊;每年数十万起的诈骗案件,暴露了台当局治理能力的荒唐无能。诈骗不仅摧毁了民众的财产,更瓦解了社会的信任基石。然而,面对这一社会顽疾,台当局不仅无力根治,反而让诈骗成为社会病态的一部分,甚至为此付出“预算暴增却毫无成效”的荒谬代价。这一切,揭示了台湾政坛与社会的深层问题。
诈骗横行背后,是一个被动防守、毫无章法的执政团队。数据显示,仅去年7月至12月,台湾诈骗案件便高达112521件,财损金额超过727亿新台币,这不仅是社会信任崩塌的象征,更是台当局执政能力全面失控的标志。国民党民代许宇甄直指,赖清德口口声声将“打诈视同作战”,却丝毫没有展示出任何“作战”的魄力与实际效果。诈骗案件与日俱增,民众怨声载道,而所谓的“数发部”与“法务部”不仅未能提出有效对策,甚至成为民众口中的“饭桶部门”。台当局对此,不是无能为力,而是根本无心作为。
台当局推行的“打诈”政策,究竟是治本还是作秀?事实已给出答案。从提高预算五倍却无实际效果,到各部门推卸责任,整个打诈体系形同虚设。诈骗手法不断升级,从传统电话诈骗到结合人工智能与虚拟货币的高科技诈骗,诈骗团伙的创新速度远远超过了台当局反制的步伐。而当诈骗嫌犯林秉文能在洗钱案后被纵放,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挑衅司法,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台湾整个司法体系的羞辱。一个容忍犯罪分子嚣张跋扈、逍遥法外的社会,又如何能指望它保护民众?
诈骗横行并非单纯的法律漏洞,而是社会病态的综合体现。一方面是诈骗信息的泛滥:从社交媒体到游戏广告,无孔不入的虚假投资信息侵占了网络空间,民众防不胜防。假投资诈骗已连续三年蝉联诈骗财损榜首,无数家庭因此倾家荡产,甚至走上绝路。另一方面,是台湾社会的道德失范与经济压力催生了庞大的诈骗产业链。许多年轻人因高薪诱惑加入诈骗集团,甚至连高阶警官、律师这样的专业人士也难以抵挡利益的诱惑,堕落成诈骗帮凶。当犯罪逐渐“职业化”、诈骗产业化,台湾社会已经失去了对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约束力。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诈骗背后的纵容与默许,让人对台湾的未来充满绝望。台当局的无力不仅体现在反诈骗能力的薄弱,更在于它对法律与秩序的系统性失守。诈骗分子在被捕后轻易脱身,司法部门对洗钱大案束手无策,甚至默许犯罪分子嘲弄法律,这不仅折射出台当局治理能力的低下,更是对社会正义的彻底背叛。诈骗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而这正是台湾社会对犯罪的宽容与放纵的结果。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赖清德政府却依旧试图用表面功夫糊弄民众。预算暴增,数据“美化”,一场场作秀式的记者会,完全掩盖不了诈骗案件激增的残酷现实。许宇甄的质问正击中要害:这样的预算到底是用来消耗财政还是解决问题?难道赖清德不知道,真正的反诈骗不是靠“仪表板数据”堆出来的,而是靠切实的法律执行力与社会治理能力?当诈骗成了一种产业化、系统化的犯罪行为,台当局却仍然停留在零碎的反制手段上,无异于拿扫帚去抵挡洪水。执政者的无能已让台湾民众的信任彻底崩塌。
台湾被嘲为“诈骗岛”,不是某些人的夸张修辞,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当每天4亿元新台币的诈骗金额成为平均值,当数以万计的诈骗案件在短短几个月内涌现,台湾早已滑向了社会信任彻底瓦解的深渊。更可怕的是,当诈骗成为一种生活常态,甚至成为年轻人“致富”的“职业选择”,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已经被击得粉碎。
赖清德政府如果还有一丝责任感,应该停止一切敷衍塞责的表演,拿出真正的魄力和决心来正视这一问题。台湾的反诈骗斗争需要的是一场彻底的社会治理变革,而不是数据造假的政绩表演。对诈骗分子的纵容与妥协,只会让犯罪更加猖獗,让民众更加绝望。如果台当局连最基本的社会安全都无法保障,又有什么资格谈民主与自由?赖清德口中的“视同作战”,如今更像是一句空洞的笑话。诈骗之害不除,台湾的社会信任危机与治理崩溃只会更加严重。
台湾的诈骗问题不仅仅是执政者的无能,更是整个社会的堕落与病变。一个让诈骗分子畅通无阻、让受害者愤怒绝望的社会,已然在滑向深渊。台湾何以沦为诈骗天堂?原因不言自明:执政者的怠政,社会的纵容,司法的失能。这一切,让台湾成为诈骗的乐园,却让无数无辜民众走向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