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强不息 美育报国——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岁月长歌”展览中,有一对“最小展品”紫铜镀金纪念像章,设计者是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初创成员之一、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先驱——郑可


郑可(1906-1987),中国第一代工业设计家与教育家、雕塑家、“包豪斯”在中国早期的重要传播者。他出生于广州,曾求学于多所法国美术学校,归国后开设、经营雕塑、设计类公司,从事美术、设计教育工作。20世纪50年代起,郑可先后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事业的长足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郑可设计《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像章)》

紫铜镀金 1956年 田田簃藏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像章(背面)、原包装纸袋

郑可: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先驱

(本文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观念与方法:2024年度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2期内容节选。 作者: 连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长、中国民间信俗澳门研究会会长 )

郑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雕塑史中一位可以被称为先驱的人,郑先生早年在抗战时期所做的工作,就是呼应民族救亡和反抗战争而进行人像、纪念碑等的雕塑设计与制作。


约20世纪40年代中期,郑可与助手翻制石膏模

郑可先生有很长时间从事徽章制作,可以说是从其作为青年的1925年就开始了,最初应该是做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徽章。从历史脉络上看,这形成了郑先生一生中一个特有意味的创作现象,即到了晚年,他仍然主要在做很小尺寸的雕塑,甚至是币章类的小浮雕。这在当年的国内艺术界也是罕见的,印证了郑先生在中国近现代雕塑史,或者就是在浮雕创作史上的确是一位关键人物。


郑可《异国人物》浮雕

约1938-1940年

值得注意的是,小型浮雕徽章类雕刻,在我们国家曾经一度非常紧要,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广州也曾是这一类制作的核心产生地。更不要说一个更为引人注目的材料,就是我已经借着研究再次向学界公布,郑可先生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钢模的指定制作者,制作地应当指向中国香港地区,据家属回忆并推测,可能是在今天的青山道那一带。郑可这个名字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从中央文件中明确批阅过,并作为清晰批示,其原件保留在中央档案馆的一套中央档案中





周恩来确认照办的《关于国徽公布、制造及颁发问题的报告》与毛泽东阅示同意的《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国徽公布、制造、使用办法等问题的报告》

(1950年9月,北京;采自 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档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版)

郑先生参与进行的公共设计很多,他很早便系统提出了“立体造型”概念,只不过他的超前性当时不为人所理解,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成了很流行的艺术观念。事实上,郑可先生就是在工艺美术行业中反复提“设计之问”的,继而高度重视并借鉴、开发、运用了大量适合本行业的科学方法与设备。

在郑先生绘制的“立体造型班”教学整体艺术观念图示中,“立体造型”需要怎样的设计能力、艺术修养皆有议及,这在当时实在是惊人的,而他那会儿已是七十来岁的老先生了,表述出如此先进的理念,更不草率地人云亦云,关键还能不断落实、落地。也即如此,工艺美院也才有了后来选派青年教员前往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工业设计的安排。


1963年,郑可指导“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筑装饰美术系1964届毕业生贾延良(1959级)设计BK-651型北京市公共交通汽车

郑先生一辈子,真是把设计奉为“启蒙之神”的,深切地洞察到只有设计才能解决人类遇到的问题,而非简单所言的“美术”或“艺术”。他真的与霍金相近,一样是在思考“大设计”。

*本节选内所列图片,除标注外,均由郑方提供


供稿:张文蕊

编辑:刘婷婷

审核:冯超

终审:卞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