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光绪年间,虚云和尚隐居云南鸡足山。这位被尊为“近代第一禅师”的高僧,已是名满天下,前来求教的僧人络绎不绝。然而,面对这些虔诚的修行者,老和尚却总是摇头叹息。
他曾公开坦言,自己修行百年,才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我错会了‘无心’二字。”作为德高望重的大师,他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答案,藏在他百岁那年的一段平常对话中。
一、
一位年轻僧人缓缓踏上山间小径,他衣衫布满尘土,跪在虚云老和尚面前,双手合十,声音略带急切:“大师,弟子修行多年,却始终不得‘无心’之法。您能否指点迷津?”
虚云和尚端坐榻上,微微一笑,手中茶杯轻轻晃动:“‘无心’?你以为它是什么?”
年轻僧人立刻答道:“无心便是清净,不被外物所扰,心如明镜一般,不起一丝尘埃。”
老和尚缓缓放下茶杯,望向窗外连绵的山林,用低沉的声音娓娓道来:
“那年我初出家,看到满山枫叶随风飘落,我便想:若能像这枫叶般随风超脱,那该是多么自在。但越这样想,心里却越不平静,杂念反而纷至沓来。你说,这算无心吗?”
虚云和尚接着说道:“我曾在观音殿前发愿跪拜,三年寒暑不辍,膝下的青石板硬生生跪出了两个深坑。我以为只要诚心祈求,就能证得无心。后来又闭关七载,每日只吃一顿饭,却始终摆脱不了妄念如潮。甚至在深山打坐七天七夜,寒气逼人,衣服都结了冰,但只因外头一声虎啸,心便又动了。这算无心吗?”
老和尚语气平淡,却如重锤落地。年轻僧人听得脸色渐变,忍不住问道:“大师,这样的精进难道有错吗?”
虚云老和尚缓缓端坐,目光穿过窗棂,似在凝视远方,又似在追忆往昔。他深吸了一口气,声音低沉而有力:“那是在云门寺佛七的某一天。我还记得,当时寺院里正弥漫着檀香的气息,僧众齐声诵念佛号,声音整齐而有力,仿佛能将人心从万千妄念中拉回。”
“那天,云门寺中来了一个老参。他眉毛花白,却神采奕奕。他走到我面前,直言不讳地问了我一个问题——‘虚云,修行多年,你可知道自己是谁?’”老和尚顿了一下,目光落在地上的青砖上,仿佛问题还在回响。
“我答:‘我是虚云。’可那老参却笑了。他说:
‘你入睡时,这个虚云又在哪里?’”
年轻僧人听到这里,心中一震,脱口而出:“这……这是何意?”
老和尚接着说道:“我整整一个月被这个问题困住,每日诵经打坐,却心神不宁。内心就像一汪湖水,表面看似平静,却深埋暗流。到了佛七的最后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再次请教那位老参。他却只是指了指旁边的一杯水,说:‘若想解答自己是谁,先看看这水为何能清澈?’”
“清澈?”年轻僧人怔住了,“水清澈……是因为它安静?”
二、
虚云大师闭目沉思片刻,仿佛在回忆当时的画面,年轻僧人屏气凝神,生怕一丝杂音打破这庄严的时刻。
“你猜得不错,但并不完全。”虚云老和尚笑了笑,眼中闪过一种岁月沉淀的光芒,继续说道,“可那老参却摇头,问了我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他说:‘水清澈,是它无心执着。你苦苦追求无心,却不知道‘无心’本身便是执念。’”
“无心本身便是执念……”年轻僧人重复着这句话,眼中透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虚云和尚继续说道:“你以为无心是用力追求而来的?我用了百年才明白,无心从来不是‘刻意而为’,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