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晨的寺院中,梵音低回,袅袅的香烟似乎在诉说着世人的烦恼。禅房之内,一位年轻的学僧满脸愁容,跪坐在虚云大师面前。
他的眼中透出一抹迷茫:“师父,我日日参禅,却总觉心中妄念丛生,明心见性为何如此遥不可及?”
虚云大师缓缓抬起眼,目光如炬,穿透了学僧的迷茫。他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你可知念佛是谁?”
这话让学僧一愣。他恭敬答道:“弟子知,是我自己在念佛。”
一、
谁知,大师听罢摇头,轻声道:“错了。你所谓的‘我’,不过是妄想与执着的交织,是虚幻之物。真正的‘我’,你可曾见过?”
学僧听到此处,心中一阵悸动。他回想起自己长久以来的参禅经历,不禁有些动摇。他曾按师父的教导,每日静坐参悟,但越是用力,越觉得心中杂念如潮水般涌来。
那一个“念佛的我”,究竟是什么?这是他第一次质疑自己的修行方式,而这份质疑,也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困惑。
“念佛是谁”四字,最早出自宋代禅宗大师大慧宗杲,被称为“话头”。话头是修禅者用以破妄见真的法门,却也因过于简练而令无数学人深陷迷局。
虚云大师曾在开示中提到:“看话头如救头燃,若不猛力用功,便无从下手。”这句话直指参禅的核心——不容丝毫懈怠,必须以全部身心投入。然而,投入越深,执着也就越重,稍有不慎,便会偏离正道。
年轻学僧的情况并非孤例。古籍中记载,宋代有一位名为雪峰的禅僧,曾因“念佛是谁”而闭关七日,却始终不得其解。
他越是强迫自己寻找答案,脑海中杂念越多,甚至产生了幻觉。他一度以为自己见到了佛陀,甚至听到了佛音,但雪峰的师父点破道:“汝所见,不过是妄念所化,非真实也。”
学僧听闻此故事,愈发心生敬畏,但内心的疑惑却更深了一层。他不禁问虚云大师:“既然话头如此难以参透,为何还要用它?”
大师轻轻一叹,答道:“话头如明镜,虽难参透,却是通向本心的唯一捷径。无论是念佛、看话头,还是持咒,若心中执着于外境,就会迷失;若能直指本源,方得解脱。你念佛时心生杂念,是因未懂得放下执着;而雪峰所见的幻象,正是妄念的投射。‘念佛是谁’,并不是要你寻找一个答案,而是要你看到,妄念从何而起,真心又在何处。”
这番话似醍醐灌顶,却又似雾中探灯,隐约有光却未能全然照亮学僧的心。他继续跪坐在虚云大师面前,陷入了沉思。然而,大师却在此时将禅杖轻轻一敲,声音清脆,震荡在禅房之中。
二、
“你可曾听见这禅杖声?”大师问道。
学僧点点头:“弟子听见了。”
“是谁在听?”大师的目光犹如深潭,让人无法躲避。
学僧愣住了。是耳朵在听吗?是“我”在听吗?这一问题犹如一把利刃,直接切入他的心底。他发现,自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这种无以名状的困惑,竟令他汗如雨下。
“去吧,”虚云大师挥了挥手,随机一句话点明了参禅的重点,让学僧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也让我们明白了参禅到底是参什么,开悟到底要悟什么。虚云法师接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