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持续聚焦群众所急所盼,创新完善社会救助帮扶举措,聚力优化暖心服务供给,丰富拓展地域特色服务品牌内涵,积极探索“购买服务+集成供给+智慧监测”社会化照护模式,坚决兜牢民生底线,织紧织密困难群众生活保障网。

树好品牌联动“1”个理念

按照“党建引领改革,改革促进救助”的工作思路,统筹社会救助资源,提升社会救助整体效能。

激发党建救助品牌活力。以开展“筑基攻坚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将“大爱民政”党建服务与“冠·爱·你”救助改革紧密结合,实施“双牌”共建,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救助深度融合。2024年,全县民政系统成立品牌服务队,分批开展“机关接地气、干部走基层”“我为群众办实事”“困难群众关爱帮扶”等为民实践活动,党员累计参与982人次。通过积极践行品牌服务宗旨,2016户城乡困难群众感受到心贴心的亲情温暖。

拓展“三级联动”机制成效。以提高救助质效能力为方向,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民政模范机关建设效能,冠县民政局机关与聊城市救助服务中心实施支部结对共建,健全党建活动联办机制,先后开展社区“双报到”党员志愿服务16次、开展主题党日12次,参与服务210余人次。联合慈善组织开展救助、慈善政策咨询解答、送政策上门等活动18次。

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力量。以完善救助服务网络为抓手,大力推进“党建+”。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窗口、村(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站设置党员先锋岗,引导231名社会组织志愿者、爱心人士配合社会救助协理员参与困难群众帮办代办事项1387件,做好事前主动服务、事中温馨服务、事后追踪服务,深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成效。

用好救助帮扶“3”个载体

充分发挥“1+1>2”协同效应。聚集镇街社工站、社会救助站、社区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文明实践站等基层公共服务力量,打造救助关爱照护服务综合平台。将“兜底救助”与“社会力量帮扶”相融合,针对有康复需求的轻度精神障碍人群、农村留守困境儿童、低收入困难群众等提供有效服务。截至目前,覆盖精神障碍患者244 名、摸排纳入关爱服务的留守和困境儿童647名、保障困难残疾人3831名。

积极探索“一次审批、多次救助”工作模式。汇集7个部门、18项救助帮扶项目,形成一张“救助清单”,群众只需一次申请、一套材料即可办理,让申请救助更加便捷及时。今年以来,实施支出型、急难型临时救助1734人次,通过临时救助数据审核,主动衔接救助政策,认定因病致贫重症患者46人,累计72人。

深度利用“线上+线下”融合功能。既关注低保、特困“核心层”,也关注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家庭“边缘层”,持续扩大救助覆盖面。开展困难群众入户走访6900次,核对家庭资产状况23090户,识别低收入边缘家庭135户。积极拓展应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使用“爱山东”APP、“诚·救助”程序功能精准识别,实现数据共享常态化,确保受助群众“应纳尽纳”。

做好物质+服务“2”个文章

聚焦困难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探索推行“物质+服务”的社会救助方式,推动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夯实困难群众救助保障物质基础。把牢民生兜底“基本盘”,今年以来对11类困难群众提标提补,发放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保障资金8700.1万元,惠及1.4万名群众。持续巩固强化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成效,新增低保对象920人、特困供养人员177人。

实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护服务。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救助联合体,将2201名特困人员纳入服务范围,逐人采集信息、建立服务档案,健全照护标准规范和监管机制,提供助洁、助医、健康监测、精神慰藉等综合性服务,累计开展照护次数达7.1107万次。引入“智慧+”运营模式,建立2处县级精准化养老数字服务平台,打造全域化养老服务“地图”。护理员利用手机APP上传工作对比照片和服务评价视频等12项内容,将居家照护、巡访关爱情况进行数据可视化同步整合,集中录控特困人员家庭地理位置、保障人员基本信息4.24万条。

加强“情暖夕阳”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关爱服务。探索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对辖区内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人数、服务需求进行全面摸底,按照每周服务不少于1小时的标准,上门为538名老年人提供个人卫生、帮办代办、安全巡访等服务,累计提供关爱服务3.094万次、服务时长达4.1万小时,切实提升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育好服务保障“4”方力量

积极培育机构人员服务力量。着力加强养老护理员人才队伍建设,养老机构专业人员岗前培训率、持证上岗率保持人员全覆盖,养老护理职业技能鉴定率达到100 %。定期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提升业务能力。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专项培训累计达到1064人。

积极培育护理团队服务力量。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激励褒扬机制,优化职称评定方式,激发活力。深入挖掘和推广民政行业先进典型,以思想品德好、服务能力好、履职尽责好、工作实绩好为标准,选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最美照护人”“最美养老护理员”等,鼓励引导护理人员发挥示范创优作用,认真履行照护责任,更好满足特困人员多样化需求。

积极培育公益岗位服务力量。加大困难对象就业救助,建立失业人员定期走访和困难家庭失业对象动态管理机制,联合县财政、人社等部门,结合困难对象就业条件重点开发342个公共服务岗位,实现公益性岗位供需匹配。调配18个乡镇(街道)130名城乡公益岗积极参与各类救助关爱帮扶活动2600次。

积极培育志愿社工服务力量。定期开展社工站人员教育培训,保障进站人员更好地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提供专业服务。强化人才支撑保障,配合社工部门动员有意愿人士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资格证书86人。成立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目前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数120个、农村社区社会组织742个,带动7个社会公益组织和720名志愿者及192名爱心人士联动,形成“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新增县慈善总会社区基金27支,吸纳社会资金70 万元,广泛凝聚资源合力,持续提升服务群众质效水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