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第五代战斗机,隐形能力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它会让战斗机在不被先进雷达系统发现的前提下,穿越敌方领空并进行精确打击。
中国歼-35主要用于航母作战,正在成为关键参与者,其隐形技术与美国F-35“闪电II”非常相似,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媲美。但是,歼-35的隐形性能是否超越F-35,并使中国成为强大的竞争对手,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本文为“军队鉴定(Army Recognition)”网站发布的评论文章,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由于本文作者为美国人,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网络,因此会出现很多错误,请结合自身理解来看待相关问题。本人翻译此文章只为了转述美国相关人员在分析社交平台的视频和照片后,表达的一些看法,并非证实或支持其观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乍一看,歼-35与F-35各自拥有明显的设计特点,特别是在外形和局部特征等方面,这些设计都针对雷达隐形性能进行了优化。如同F-35一样,歼-35拥有棱角分明的外形、内部弹舱和减小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可以躲避敌方雷达系统的探测。然而,在隐形性能方面,细节决定成败,歼-35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美国F-35更具优势。
F-35的设计重点是降低雷达频率范围内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它利用雷达吸波材料(RAM)和优化外形的“组合拳”,散射抵达的雷达波。F-35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的效果非常出色,据报道,在某些配置下,雷达散射截面积降低到0.001平方米,即使是先进的远程雷达系统也很难探测到它。相比之下,歼-35仍处于研发阶段,且处于保密状态,不过,据信该机也采用了与F-35类似的先进雷达吸波材料和隐形设计。
然而,考虑到歼-35的设计更多地体现在双发动机、更紧凑和更笨重的机身等特征,其雷达散射截面积可能略高于F-35,不过,仍在隐形战斗机雷达逃逸范围之内。歼-35可能还采用了不同吸波材料组合,产生更有效的隐形性能。当然,目前这只是推测,没有完整的技术细节。
红外特征(IR)是隐形战斗机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因为现代红外传感器即使在雷达系统失效的情况下,也可以跟踪发动机高温喷气。F-35采用“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和特制尾喷口,通过分散发动机高温喷气的方式,减少被红外传感器的探测几率。这让F-35在隐形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拥有先进红外跟踪能力的高威胁环境中。
歼-35采用双发配置,虽然能为航母作战提供更大的推力和可靠性,但其本身可能比单发的F-35产生更大的红外特征。不过,歼-35可能会采用类似俄罗斯苏-57、美国F-22那样更先进的散热技术和高温喷气管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红外特征。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努力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歼-35在红外隐形方面与F-35保持竞争力,而F-35在这一领域同样经过了多年的改进。
歼-35的一大特色是专为舰载作战用途设计,这影响了其隐形性能。与可以针对各种任务进行优化的陆基隐形战斗机不同,舰载战斗机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例如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地区快速起飞和降落。舰载战斗机通常需要在较低的高度飞行以避免被敌方发现,并利用舰艇的雷达覆盖范围。在这样的高度,避免被陆基雷达发现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所以,歼-35的隐形性能需要针对高空和低空性能进行微调,这可能使其在特定作战场景中,比F-35更具优势,特别是在中国海军或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使用场景中。
美国F-35和中国歼-35都使用内部弹舱来保持隐形外形,同时携带空空和空地弹药。歼-35的弹舱似乎是针对其海军用途而优化设计的,能够携带多种弹药而不会牺牲隐形性能。与F-35相比,歼-35专为海上作战而设计,可能在携带更重的有效载荷和更低的雷达信号方面具有优势,而F-35针对更多的用途进行优化,其中就包括陆基打击任务。
虽然隐形外形和吸波材料对于逃避雷达探测至关重要,但“传感器融合(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集成到一个有表现功能的作战画面中)”在第五代战斗机中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F-35因其尖端的传感器融合能力而广受称赞,该能力将来自雷达、红外传感器和电子战系统的数据整合到一个易于解读的显示屏中。这使飞行员能够探测和跟踪目标,同时几乎无法被敌方发现。
预计歼-35将采用类似的传感器设备,包括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红外搜索和跟踪(IRST)系统和电子战(EW)设备。中国在传感器技术方面的进步可以使歼-35的传感器融合水平与F-35相当,重点是干扰和电子对抗,以破坏对手的雷达系统并提高在作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如果中国确实将其传感器融合能力提高到超越F-35的水平,那么歼-35就有可能实现隐形和增强态势感知能力,使其更难被瞄准和拦截。
歼-35的隐形能力需要放在中国日益发展的军事和海军战略的背景下理解。中国巨资打造的A2/AD网络,结合地空导弹、反舰弹道导弹和雷达系统,旨在挑战和威慑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美国及其盟友。在这样的战区,隐形能力不仅仅是为了躲避侦察,而是为了在充满竞争、高度监控的环境中生存和行动。
歼-35的隐形能力可能成为中国海警向南海、东海及其他地区投射力量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与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配合行动时。通过将歼-35与先进的远程反舰导弹和雷达干扰系统相结合,中国可能已经研制出一种能够穿透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和雷达防空网的隐形飞机——这可能使其在美国及其盟友依赖雷达探测的地区冲突中,占据决定性优势。
虽然美国F-35仍然是第五代战斗机隐形性能的标杆,但歼-35的潜在隐形能力不容小觑。尽管在包括双发构型等设计上存在差异,但中国似乎已经利用尖端材料、先进的红外信号管理,以及可能更先进的传感器融合技术,打造一款强大的隐形战斗机。如果这些技术进步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歼-35确实可以在特定领域超越F-35,特别是在低空隐形性能和与中国不断增强的海军能力的融合方面。
全球军事平衡正在发生变化,中国通过歼-35明确表示,它不仅要在陆地上,还要在有争议的海域挑战美国的空中优势。歼-35是否能在各个领域完全匹敌甚至超越F-35的隐形能力还有待观察,但它肯定是一款需要全球军事分析家和国防规划人员关注的战斗机。
译者按:
本文确实提供了一个审视歼-35和F-35隐形能力的全新角度,让我们知道根据任务需求不同,对不同高度的隐形设计进行优化。不过,作者在文章内还是给自己留出了回旋的空间,那就是拿歼-35舰载型对比F-35A陆基型。但是,这样的前提就类似中国航母战斗群主动攻击美国空军驻守的地区,这似乎有点想多了。更多的情况难道不是F-35C舰载型面对歼-35陆基型,或F-35C与歼-35舰载型在海上对决?带着脑子看内容,才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