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几年无位置篮球的风气的兴起,勇士王朝带起的小球球风以及与之抗衡的无限换防,到近几年欧洲籍球员对于球权高度集中的自带体系球风,一浪又一浪的全能球员开始登陆NBA,与之相反的是单一的明星球员对于比赛的影响力也愈发开始模糊。
勇士教练科尔对于目前的篮球潮流也有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球星已经不能用位置来定义,你可以是控球加中锋的约基奇,也可以是控球得分手的东契奇,而最好的是像健康的伦纳德,可以控球、可以单防、也可以决定胜负,他们拥有全面技术并且身材体型高大。”
杜兰特在社交媒体上被询问联盟最强球员该有的模板特质时,他是如此描述的:
“适合多位置的身高体型,具备外线投篮能力、攻防效率、篮球智商、稳定性、能防守多位置、出色的传球视野、领导能力。简而言之,一名超级全能的球员。”
特别是无位置篮球体系,导致许多传统的功能性球员被分化。特别是传统中锋和控球后卫尤为明显,参考本赛季为例,目前助攻排行榜前五名中就有两人不是控球后卫,以往赛季这样的情况也很明显。甚至于很多球队的实质持球组织人也都不是后卫,诸如湖人的詹姆斯,或者独行侠的东契奇。
与之相比,传统中锋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最为明显,目前站桩型中锋的价值甚至早就比不上戈贝尔、卡佩拉这样看似只擅长防守,但能跑能跳的顶级蓝领内线了,更别提还能投三分的恩比德和唐斯。
此前,帕特-莱利讲过,现在篮球体系最合适的模式,就是五个身高约200公分左右的锋线球员。但是,全能技术真的是人人都能够追求的目标吗?
回到2017年休赛期,格里芬抱持着这样的想法在休赛季苦练三分,开始强化自己最弱的投篮能力,他在接受采访时直接表明,NBA全能的趋势是自己转型的关键原因:“联盟的竞技主线从专业化转移到多功能球风,具备多重技能并担任多个不同位置的球员显然更热门。”因此,在主流思维上,特别是对主力球员而言,每位球员都在往多才多艺的方向发展,似乎已经逐渐变成联盟球员未来的唯一目标。
但是,样样精通,对于球员发展来说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机会成本是这种趋势很少被考虑的角度,格里芬多花一小时在三分线上就代表了少花一小时在别的方面,诸如中距离和罚球项目上。而如果从实际比赛内容来看,格里芬之后的四个赛季里,场均外线出手次数从0.9次提高到6.5次,但33.9%的三分命中率对比职业生涯32.8%的数据相差不大,但打法的改变还是让格里芬的进攻效率有明显下滑,对比此前,他在场上球队能比对手多得6.5分,但是在他转型之后,这个数据则变成了-1.1分。
而如果格里芬专注于提升原本顶级的突破或者中距离能力,把原本在水准之上的中距离进攻继续提升,会不会让他在单一领域变得更具影响力?
当然,这是马后炮的讨论,也没有考虑到格里芬的身体状况和球队阵容配置,但是在全能时代的驱使下,教练、管理层和球员都为了追求当下最佳解而沉迷于全方位发展路线,从防守,到组织,再到外线,如果兼具学习能力和天赋,自然能往全能球星的级别发展,但更多的球员反而成为了样样通样样松的全不能球员。
在这样的畸形路线下,迈克尔-卡特-威廉姆斯就是一个最经典的球员案例,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赛季就以场均16.7分6.2篮板6.3助攻拿下最佳新秀,但是由于缺乏稳定的投篮、低效进攻和高失误率导致他很难胜任控卫球员,也是由于欠缺独家特点,最终让他在七年时间里先后辗转六支球队,在30岁的巅峰年纪就已经无人问津了。
而另一位同样被全面发展路线影响的案例,是2010年的选秀榜眼埃文-特纳,大学时期完全是全能球员的代名词,得分篮板、组织防守无所不能。但是到了NBA赛场之后,特纳的全能优势却变成了什么都能来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的状态,每项技术都还不错,但又不算出类拔萃的水平,注定没办法在某个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是早早的在31岁就已经泯然众人矣。
对于那些刚进NBA没多久的年轻球员而言,是成为全能球员还是角色球员,这就是一个值得选择的问题了。除了一进入联盟就被定位为球队基石级别的年轻球星,球员大多必须决定未来的特定发展路线,而成为全能球员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多元技能能拓展出更多可能性,让球队能够在面对各种阵型时都能有选择空间。
大多数能进入NBA的球员在学生时期都是球队的王牌人物,然而在进入NBA后,为了配合球队的超级王牌常常被要求执行一些辅助任务,例如挡拆掩护、无球跑位等等,而原来多才多艺的球员们,往往会因为比赛中过度思考而导致短时间内难以立刻决策,这样的问题反而在节奏瞬息万变的NBA赛场上会直接被放大。
相比之于过去,角色球员也有很多种类型,从装备齐全的第六人,到多功能的防守尖刀,技能出色的首发球员等等。而这些角色球员拥有改变比赛的能力,甚至是扭转季后赛系列赛走向。例如1993年约翰-帕克森在最后3.9秒命中关键三分帮助公牛完成三连冠、1997年科尔也是三分球帮助公牛王朝完成第二次三连冠,而这两次都是由迈克尔-乔丹传出助攻,如果没有这些配角,NBA的历史轨迹可能就会又有不同了。
而在自由球员市场上,管理层也会依据球队班底所需技能来挑选补强球员,诸如外围射手、内线护框手、后场组织点或者是单防大锁。而近几年的风气里,3D锋线一直是联盟球队最青睐的球员类型,这就是角色球员的最佳范例。
对于那些出色的角色球员,至少要做好以下两项要点的其中之一:一是让阵中主力球员变得更好,二是主力球员不在场时能稳住比赛局面甚至拉开比分,而最好的角色球员往往是二者兼具。
参考2022年的森林狼,为了交易戈贝尔几乎掏空了包括4张首轮在内的全部未来筹码,而除了唐斯和爱德华兹之外,球队还把麦克丹尼尔斯也放在了非卖品清单之中。从森林狼的体系内容来看,对于麦克丹尼尔斯的发展计划就是他是能从一号位防守到五号位、以及接球投篮和具备运动能力的高大侧翼。
而相比较于投篮和防守的四号位球员,另一项改变是来自于内线五号位。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更强调外线的联盟环境,五号位球员的轻量化现象越发明显,五号位球员的平均身高在逐渐变矮,体重在逐渐变轻,内线长人锋线轻量化的迹象越发明显。
这条规则下,阿德巴约完全就是量身打造的内线五号球员。在大学时期,他的得分几乎都来自于内线扣篮,单靠运动能力赢得了NBA球队的青睐。但热火作为联盟最善于开发和运用特定角色球员的球队之一,主教练斯波把拥有技能组合作为角色球员出场的必备条件,而没有特点和专属技能的球员则是很难被派出场。
阿隆-戈登也是一个例子,有着超全能球星约基奇居中运筹帷幄,他的球队角色定位也就被明显缩小,专心于做最擅长的防守和无球跑动。在加盟掘金之后,他的扣篮次数出现飞跃趋势的上涨,而这一环主要就来自于约基奇。还有PJ-塔克,他也是特定化角色球员的经典案例,众所周知,他的有点只有两点:防守和底角三分,他在场上能够做的事情并不多,但就是这两招被他开发到极致,一度成为诸多争冠球队的头号交易补强目标。
在角色球员的定位上,比较偏向于攻防两端都能出场,最好是什么都能会一点。能进入NBA的球员必定有一项以上的技能才有立足空间,也让教练清楚了解这些球员如何在整体战略中做出贡献。
这种特定型球员在核心主力愈发全能的时代更为有利,他们的技能专一且高度专业,球队也能够更好的判断如何围绕核心球员强项和弱点来选择。例如雷霆三少时代为了发挥护框防守优势而选择把伊巴卡进入首发而选择交易了杰夫-格林。
而在最近几年,神偷阿尔瓦拉多是一位比较特别的球员,从落选秀到双向合约,阿尔瓦拉多依靠特点不仅得到教练信任,也开始成为球队关键轮换。而在他自己的理解中,阿尔瓦拉多认为自己是出色的控球后卫,但他也知道自己被定义的特定型角色后很难脱离既定印象,后续也是凭借自己的技能组合站稳球队轮换。
而除了持续提升技能外,大多数角色球员也会寻找第二优势来提升长期价值。以雷霆时期的伊巴卡为例,他在加入NBA时已经是出色的防守大师,但他也不断开发外线来创造更多可能性。然而特定型球员也存在缺点,过于特定而缺乏其他基本条件就是最致命的缺点。有些时候特定型球员也有可能因为教练过于关注不足处而忽略他的优势。例如钱宁-弗莱,他在开拓者时期被批评为缺乏禁区防守的内线,但是在太阳和骑士时期,也是被誉为难得一见具备外线投射的空间内线。
布鲁克-洛佩兹在生涯前8个赛季就是典型的护框中锋,接近七成出手都在近框范围,仅有31次外线出手,而随着比赛节奏越来越快,大洛很快就了解到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拓展进攻手段到外围。在来到雄鹿之后,大洛开发出35%的三分命中率、场均5次外线出手,搭配上2.2次盖帽,用少见的三分+护框能力成为了球队的夺冠主力。
还有热火的邓肯-罗宾逊,从选秀落选到用单赛季44.6%的三分球命中率惊艳NBA,一度也是帮助热火打进总决赛。然而因为主要技能不稳定,并且缺乏辅助技能而导致价值容易被取代,甚至一度被排除在热火轮环之外。但是如今的邓罗就不一样了,他已经不只是当初的纯射手角色,已外线威胁为起点,开发出了不少三分线内的进攻手段,凭借这些优势,他也是重新回到热火主力行列。
对于NBA球员来说,要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选定路线并非易事,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篮球比赛不断在演化更迭,没有人能预测接下来的走向,相比较于一成不变,持续的创新和适应能力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