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河南商丘小伙相亲的视频因一句“在家剥罗森呢大娘”走红网络,引发众多网友模仿。上至大家熟悉的明星,下至咿呀学语的萌娃都提着礼物登门“相亲”。 那句普通话夹杂着河南方言“在家剥罗森呢大娘”也成为相亲打招呼的“地标语”。
“剥罗森”视频缘何火爆?最直观的原因,一是小伙初次相亲时拘谨腼腆的表情,让烟时肢体极不协调的滑稽感戳中了网民的笑点;二是通俗易懂的台词、不拘一格的道具、简单易学的情节很容易模仿,就连小孩也能从容上镜;三是无需深加工,极易衍生出各种搞笑的版本,增加了作品的传播效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则看似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视频走红网络,背后蕴含深层次的文化密码。
图源:视觉中国
河南方言 图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凭风借力上青云
方言是乡音之根文化之魂,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筑牢国家语言基石的同时,也要传承好“家乡话”。如何让方言出彩出圈,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一道值得深思的“考题”。
让方言为文艺作品增色添彩。20世纪粤语歌曲流行乐坛,年轻人几乎都能随口哼几句;岳云鹏的“豫语相声”中那句“妮儿,你弄啥嘞”,让人捧腹大笑;河南方言版儿歌《铃儿响叮当》火爆全网,让网友直呼“忘了原唱”;“在家剥罗森呢大娘”这一热梗,让很多网友接触到了河南方言……通过歌曲、喜剧、短视频等形式,借助网络传播,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有更多的机会。
让方言成为文旅融合的“助推器”。一把带有“中”“管”字样的纸扇,能让人记住曾经来过的这个城市;一把带有“我可稀罕你”字样的同心锁挂在许愿门上,见证忠贞的爱情;一件印有“得劲”的文化衫,把河南方言带向全国;“方言文化墙”“方言表情包”“方言打卡框”……文旅融合是一个大蛋糕,怎么做优做大做实,方言也许能给蛋糕里再加些糖。
让方言提升文化“软实力”。德国小伙儿无名,一口地道的河南话让他圈粉无数,用独特的方式传播了河南“好声音”。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说中国话,说中国方言。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方言则是语言的活化石,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开发保护方言,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保护传承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凭风好借力,送我上青云。“剥罗森”视频正在网络上被点赞、被转发、被模仿,会心一笑之后,我们更需要用一双慧眼去看背后的文化密码,让咱河南话更“中”。
河南话“变调公式” 图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有人说,掌握了上面这个河南话“变调公式”,就能快速学会河南话,不说“包正宗”,至少八九不离十。你觉得这个“公式”通用吗?来评论区聊聊~
作者:焦风光 汪娜
编辑:大昊
审核:江滢 江传锋
终审:汪娜